满山遍野的杂草、不时出没的野猪、贫瘠荒凉的山地……对于地处大山深处的横渡镇长林村村民来说,屋前屋后的荒山,曾是他们心中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可记者近日走进长林村,看到昔日的荒山已披上绿装,连片连片的油茶树,在阵阵夏风的吹拂下,显得生机十足。
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长林村人看到了致富新希望。
靠山就应该“吃山”
长林村藏于湫水山脉深处,村里人多田少,是个典型的山区。为了脱贫致富,大部分青壮劳力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守在家的村民只能守着几分薄田过日子,经济收入十分微薄。同时,随着生态环境好转,每到农作物成熟季节,就有野猪在当地频繁出没,致使村民根本无法种植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
长林村的致富希望在哪里?全村128户400多名村民在思考,村两委干部更在思考。“思想不换,永无出路。”村两委认识到,山地是村里最大的一笔财富,要彻底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还得做好“山”的文章。
为此,村两委组织人员前往外地考察,发现不少山区正在开发种植油茶,经济效益不错,还能免遭野兽毁损。“眼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纯天然的植物油颇受市场欢迎。而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种植油茶肯定有出路。”村委会主任杨先钵说。
“靠山就应该吃山!”思路一敲定,村两委干部马上分头入户,上门做村民思想工作,劝说他们把抛荒的山地流转出来,用于大规模种植油茶。都说“百姓百条心”,杨先钵他们却不认这个理:“只要我们诚心为老百姓做事,就一定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去年3月,征得当事村民的同意,杨先钵他们成功承包到220亩山地,并投入17万元进行山地平整。紧接着,又筹措12万元资金,从江西丰城引进种植3万多株优质油茶苗种,并组建三门县稻蓬油茶专业合作社,发动10多户种植户加入油茶种植行列。
“吃山”要有新吃法
“靠山吃山”的道理,人人尽知。但是,长林村人没有完全依循传统的老路子,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生态保护和富农强村双赢,使山地利用效率最大化,找到一个靠山吃山的“新吃法”。
提高种植技术,是提高效益的根本。对此,他们不断外出“取经”,搜集资料,向专家学习相关技术。“要想油茶早日投产、早出效益,必须加强幼苗的管理,保证苗木健康生长。为此,我们先后到江西、湖南等地考察,面对面请教专家,学到了不少东西。”杨先钵说。
林业等部门也给予最大帮助。县林特局工作人员多次进村开展现场指导,提出套种土豆、大豆等经济作物的建议。去年10月,稻蓬油茶专业作社的油茶基地被列为我县油茶产业提升项目示范基地。
经过管理人员的精心培育,该村去年种植的油茶已长到20多厘米高,而今年种下去的3万多株油茶也已泛出绿意。对于今后的发展,长林村人想得更远。“山上的杂草杂木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我们打算建立一家纸板厂,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开发出来的山地,全部种上油茶,把种植规模发展到五六百亩。”杨先钵说。
站在山头,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志远信心满满地向记者介绍,待油茶基地形成一定规模后,他们将充分利用村里的好山好水,开发集采茶、捉鱼、野炊等于一体的“农家乐”,打造休闲旅游胜地。
更新观念初尝甜头
几百亩油茶的种植,不仅让长林村人看到了致富希望,也直接尝到了现实甜头。
“别看这些油茶现在看起来不太显眼,但一旦投产,经济效益不可估量。”杨志远说,林业专家介绍过,油茶是一种常绿长寿树种,一次种植,收获期长达百年以上。同时,油茶也是一种省工省时省本的经济作物,五至六年就能投产。而且,茶籽油在市场上也供不应求,每公斤能卖三四元。按每亩4000至4500公斤的产量计算,有上万元毛收入。
而油茶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则给留守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施肥、锄草等管理环节都承包给了村里人。“以前呆在家里没什么事做,一年下来赚不到什么钱。现在帮合作社做事,每天的工资有80至100元,比在外面打工强。”村民杨雨龙说。
让长林村人更加高兴的是,镇党委政府已经把油茶产业列入镇里的重点产业。据该镇农办主任赖卫波介绍,为扶持这一产业做大做强,他们正与一家公司商谈合作事宜,研发制造油茶深加工产品,促进油茶产业集聚化、现代化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记者手记】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关键靠什么?长林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手握解决所有问题的“金钥匙”。没有资金,可以想办法筹集;没有技术,可以向专家学习。但如果没有思想,或思想陈旧,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办不好。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我们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就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