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讯(记者 金晓英)在国内用工成本不断提高,企业招工难的困境下,如何破解用工荒难题?义乌市仙航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根明3月以来在考察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的用工情况后表示:“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将与这些国家对接来料加工业务。这些国家的用工成本比国内低1/4左右。如果将加工活送到这些国家,一年能省下数百万元的加工费。”
上万人帮他做
来料加工活
“仙航”主要生产各种布艺胸花、压花等工艺品,因为产品体积小、质量轻、技术含量低,很适合外发生产。目前,“仙航”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的厂区内,只有200多名员工在生产,企业80%的产品都外发生产,27个来料加工点遍及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年发放来料加工费1000多万元。
李根明是义乌最早一批发放来料加工产品的企业主。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根明就将原材料外发给周边的市民加工,“当时,义乌一些公务员下班后,也会在家做手工活来补贴家用。”李根明的加工产品很简单,男女老少都能很快学会。
“上世纪90年代,义乌来料加工作坊已无法满足订单需求,我厂里的活开始发放到金华、兰溪、衢州等周边县市;再到2002年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本地用工成本不断提高,开始大量发往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加工。”目前,为李根明供货的来料加工人员达上万人。
加工点设到国外去
可缓解“用工荒”
虽然目前的来料加工点能够满足订单需求,但随着国内物价上涨,整体用工成本提高,李根明也感到了企业发展的压力。怎样省工又省钱,成了他最想破解的难题。
李根明有一位台湾朋友经营饰品生意。去年,这位台湾朋友将饰品加工活送到印尼加工,印尼的加工费比中国大陆便宜了1/4。这位台湾朋友告诉李根明,自己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用工荒,一方面又能降低加工成本。
今年3月,李根明到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进行了用工环境考察,发现那边劳动力密集,加工费的确比国内低,只是双方语言交流比较困难,接洽还不是很顺当。目前,李根明正与当地对接来料加工业务。如果顺利的话,他打算今年下半年就将来料加工业务发展到国外。
新报快评
在国外设立来料加工点,义乌企业主李根明很有创意。前有台湾同胞的成功实践,后有他本人的实地考察,他在进行尝试前,调研、筹备的“功课”做得也不错。我们祝愿李根明成功规避开拓海外市场的风险,获得“多赢”,让义乌小商品的来料加工圈辐射到更远、更多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