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抢盐风波"暂告平息 A股能否对谣言"零容忍"?

作者: 时间:2011年03月23日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随着各地及时采取措施平息“抢盐风波,散布谣言源头的查处工作也有了最新的进展,3月20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依法对散布谣言的网民陈某作出行政拘留10天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一场席卷全国的“食盐恐慌”终于告一段落,该事件带来的教训和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谣言引发全国性食盐抢购潮“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3月15日上午,在杭州一电脑公司工作的陈某在网上聊天时看到上述信息后,便用网名“鱼翁”将该信息复制并转发。随后,该信息被人们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和互联网等广泛传播。据电信部门介绍,16日、17日当天浙江全省的通话量出现爆炸性增长,话务量主要集中在16日傍晚。从16日起,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市民纷纷前往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抢购食盐,导致这些地区当天食盐的销售量相较平时猛增了十几倍。随后,这股恐慌性的抢盐潮如瘟疫般从东部沿海开始向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蔓延,并席卷了包括北京等国内31个省市。

    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与此同时,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多地紧急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食盐供应措施及澄清谣言,恐慌性的抢购风波逐渐被平息。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的调查也有了上述的初步结果: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

    为何一些小道消息,便让大家陷入慌乱?反思谣言的生成机制和快速传播的原因,专家认为,这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专家表示,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为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创造了条件。而百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缺乏判断能力及从众心理,是造成谣言快速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人认为,从去年的“豆你玩”到“蒜你狠”;从“糖高宗”到“苹什么”,从“辣翻天”到“盐王爷”。其中除了受供应量和国际国内环境因素影响外,游资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盐业股”谢幕有没有“黑手”在操纵?

    在多部门联手打击“抢盐”谣言之后,本周各地陆续爆出高价抢盐者要求退货的消息,同样,盐业股出现戏剧性地全线回调,股价纷纷上演“跳水”行情,云南盐化股价从15日的最低价12.83元,到17日的涨停价15.10元,短短三个交易日大幅上涨17.6%。随后从18日大跌逾7%到22日报收于13.07元,股价跌幅达13.44%。短短7个交易日,云南盐化股价犹如“过山车”般套牢大批高位“抢盐”者。以云南盐化为代表的“盐业股”股价走势波云诡异的背后,到底有没有“黑手”在操纵呢。

    云南盐化股价在抢购风波前后的急剧攀升和巨幅下跌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面对市场有关“浙江游资推动抢盐风波”的强烈质疑声,3月18日,浙江证监局对买入云南盐化成交量排名前5名的4家浙江营业部的交易状况进行了紧急调查。浙江证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当地证券营业部的调查发现,游资都是在高位时买入,第二天下跌时清仓卖出,属于“高价加仓,割肉清仓”。

    有业内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浙江证监局的初步调查显示,尚无确凿的证据证实游资是食盐抢购风波的幕后推手,但数据已经证明,逐利的游资的确介入了相关股票的炒作中。反观往年游资在推高楼市、棉花、大蒜等实体和期货、证券市场上的突出表现,并不排除这五家证券营业部之外的其他游资没有提前布局、推高相关股价、从中牟利的可能性。

    浙江证监局局长王宝桐也表示:“在当前特殊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打击恶性炒作个股事件。”他同时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近期加强对“核题材”个股及大宗日用品的研判及应对。

    打击恶炒个股维护市场“双公”原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浙江证监局的调查已经有了初步定论,但结论显然不能令市场满意。有投资者就表示,为股市牟利制造谣言,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对这种行为理应严厉打击,以儆效尤。“监管部门应该继续彻查“抢盐”风波,严惩利用传言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的不法行为,充分体现股市的“三公”原则。”该人士说。

    事实上,在云南盐化之前,中国股市此起彼伏的“妖股”、“庄股”背后,或多或少地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市场传言,也大都有着游资借题发挥的痕迹。因此,对于无孔不入的资金来说,突发事件是他们用来借势炒作最好的催化剂,如果不加强监管,这种令人哗然的投机甚至价格操纵肯定会一再上演。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仇彦英分析说,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A股市场,各种小道消息严重干扰着投资者的判断,也为市场操纵者提供了机会。在仇彦英看来,除了要求投资者本身具备足够的理性和判断力,更应从制度层面降低进而杜绝谣言对资本市场的伤害。相关资料显示,在全球成熟市场,证券监管部门出手查处市场传言的事例并不鲜见。2008年3月,英国和爱尔兰先后对导致股价大幅异动的“错误和误导性流言”展开调查。英国金融管理局发言人表示,尽管没有收到来自上市公司的请求,监管部门仍“无法容忍利用当前市场不稳定状况散布谣言牟利的行为”。

    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快“两个市场联动”的预警机制建设。目前我国民间资本炒作冲动强烈,虽然这次“抢盐风波”平息了,但不能排除今后再发生类似情况,需要资本市场和现货市场共同建立预警机制,对通过散布谣言实现获利目的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与日用品供应、消费市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共建应急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汪炜等相关专家就指出,有关部门尤其需要慎防股价异动与民生日用品的供应、价格形成“交叉感染”,一方面不择手段在资本市场牟利,一方面对普通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一旦发现股价异动,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临时停牌措施,告诫想借散布日用品紧俏的谣言来推高股价牟利的机构或游资,并协同维持日用品现货市场的价格稳定。”(记者高国华)

    转自:中国新闻网

  • 30人
  • 0人
A股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