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加大建设投入,一个“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网络化城乡空间结构已初步建立。目前三县县城的建成面积从“十五”末的51.6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末的80.6平方公里,接近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武康、雉城和递铺三镇作为市域发展的次中心,地位日益凸显,菱湖、双林、练市、埭溪、新市、和平、泗安、钟管等15个中心镇散布在市域范围,发展势头强劲。
NO.3 普享改革发展“红利”
核心提要:民生保障体系
让农民普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让每一个人更幸福地生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
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文化大厅每一天都是热热闹闹的,在这里,除了音响设备外,还有高质量的运动健身器材。“我几乎每个下午都来这里活动,村里不少人也是天天下午来。”68岁的村民孙向明高兴地说。
只需从家里溜达几步,就能免费享受到各种健身服务,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让孙向明感到很舒心。
多少年来,市民、农民——身份差别的背后是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一直是农民多年来的梦想。
安居是民生的重要内容,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关键是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市坚持因地制宜,采用“集中新建型”、“ 中心集居型”、“ 保护改建型”、“ 危房改造型”四种类型,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近年来已累计完成农房改造建设8.67万户、2016万平方米,直接投入约126.7亿元……
加快构建农村就业、养老、医疗、救助、权益五大保障体系,营造生命“绿色通道”,是惠及千万农民的一项重中之重工程。
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实现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建立以乡镇为单位小额补助、县区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三条医疗保障线”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6%以上,人均筹资额240元;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市60周岁以上无养老保障的城乡居民已全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积极推进45至60岁居民的参保工作……
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市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的资金累计达108.13亿元,保持年均递增25%左右的高幅增长。
伴随民生保障的大幅改善,更多的幸福写在农民的脸上、更多的欢笑荡漾于农村各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的湖州,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城乡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人民安居乐业。江南水乡正描绘着“宜居乐活”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