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减排,为“十二五”开好局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十二五”减排的目标要求,及时制定余杭区“十二五”减排规划和2011年减排计划并付诸实施。按照截污纳管全覆盖原则,制定2011年全区截污纳管建设计划和企事业、公建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并督促实施,全区新增污水处理量不少于1万吨/日。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全面准确掌握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和达标率,并及时通报。加强对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管和现场核查,严格控制热电企业用煤含硫率,着力提高热电企业脱硫工程投运率和脱硫效率。 加强机动车废气管理,启动“黄标车”淘汰工作;发展联片集中供热,扩大供热范围,完成现有分散燃煤小锅炉的淘汰和并网改造;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天然气管网的建设,推广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在农业减排方面,重点方向是改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养殖方式、加快建设养殖场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逐步减少水产养殖业围养面积,发展生态养殖,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实施种植业“肥药双控”。
突出重点,全面深化污染治理
在水源保护方面,以最严厉的手段强化苕溪饮用水源和三白潭等备用水源保护,建立完善区域、流域环境共保共享机制,严格限制水源保护区内的各类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
在水质改善方面,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和引配水工程,加大配水力度,加强平原河网截污、清淤、保洁、绿化等工作。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建筑业扬尘和餐饮业油烟等污染治理,进一步巩固4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改造工作成果;深化印染、涂层等行业有机废气治理,加强和规范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治理;推进油站、油罐车、油库油气回收治理,4个机动车排气监测站建成投运;实施工地扬尘集中整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在噪声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城区“双禁”工作,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夜间审批和管理,确保固定声源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在工业固废管理方面,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探索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工业固废、污泥等出路问题。
在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巩固“清洁绿化余杭”活动成果,健全垃圾无害化处理监管和考核体系建设,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在区域性和行业性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完成崇贤和北大桥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积极推进乔司、运河镇生态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启动全区纺织涂层行业有机废气专项治理工作。
强化监管,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严把项目准入关,按照空间、总量、项目控制“三位一体”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价“两评结合”的要求,探索区域总量与区域审批挂钩的环评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准入制度体系,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实行排污总量调剂利用、替代、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对新建项目和原无偿使用排污权的企业实行有偿使用。
进一步规范环评市场,对环评单位进行编制质量、时效、费用以及服务质量等全方位的考核。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对环评报告表以上项目实施严格的后续跟踪、监督、验收管理,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
加大“飞行监测”和环境执法力度,突出执法监管重点,创新执法手段,在强化对私设暗管、恶意排污、严重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监管的同时,采用告知执法的形式,集中力量、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加强环境违法企业的后督查,确保整改到位。
创新执法监管方式方法,实行对污染企业网格化监管,在加强规范企业环保监督员、村(社区)环保联络员、乡镇环保联络员三支队伍的同时,着重组建环保执法协管员队伍,四员合一、全员互动,切实加强对辖区内排污企业的监管。
强化环境信息通报和部门联动,建立完善查处环境违法联席会议制度,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除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曝光的手段制裁外,对违法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时采取法律、党纪、政纪处理。
完善环境信访处理机制,按照项目化、精细化工作要求,对环境信访实行“事前排查、事中化解、事后跟踪”全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初信初访的一次性解决率。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不断完善“双服务”联系制度,共同分析探讨环保方面的问题。对区重点项目,提前介入、专人负责、全程服务。
夯实基础,不断提升管理能力
加强环保基层基础,继续深化开展环保基层基础大排查,采取告知执法等手段,对当前基层环保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逐步攻坚,进一步规范环保基层管理,扎实环保基层基础,切实提高应对各类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数字”环保工程,在新设3个水质自动站和2个大气自动站的基础上,推进北苕溪张堰大桥省级水质监测自动站、禾丰港等5个市级水质监测自动站建设,并对4个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安装在线监控设施,以扩大在线监测监控覆盖面;对金属表面处理、电镀、化工等行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增强远程监控能力;对现有的监控设施和系统网络进行整合、改造、提升,建立和完善河流交接断面、饮用水源地、环境空气、环境噪声、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污水处理等自动监测监控体系,实现全区水、气、声、辐射、重点污染源全方位的数字环保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完善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建设,加强企业环境风险及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预防和处理能力;落实应急物质储备和管理,强化对应急设施、应急物资、环境安全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预警,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加强辐射监测和管理能力建设,完善辐射源管理动态档案。提高环保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勤政廉政思想教育,结合环保周末大讲堂,开展全员法制与业务培训,让环保干部的行政理念、能力结构、工作方式方法和作风适应新形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