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山村到新农村的蝶变
——看南豪村如何白手建新村
走进横渡镇南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房前屋后是一条条干净笔直的水泥路,路两旁栽种着桂花等绿化树,好一幅新农村美景!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美丽新村,竟然是在村集体经济为零的情况下建成的。而且,建成后,村集体没有负债一分钱。
困在一个小山村
南豪村是个偏僻小山村,全村114户389人。
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村民生活困难,常被求学、看病、娶亲等现实难题困住,只得常年外出打工谋生计。村集体经济更是一穷二白,资金成为村里发展的一大“绊脚石”,村两委干部一直为此烦心不已。
村里的防洪坝年久失修,一遇台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受到威胁。想修?没钱!
村里的自来水管道经受不起岁月的磨损,大部分都已破裂,村民只得从村边的小溪挑水喝,既不方便也不卫生。
其他的,比如路灯、村庄绿化、村道硬化、村民娱乐设施等,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
钱,似乎是南豪村最大的问题。
选好一位领头人
南豪村的命运,在2007年迎来转机。
当年8月,在外做服装生意的党员黄道坤,受组织安排和乡亲嘱托,担任起南豪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在村人眼中,已经发家致富的黄道坤朴实干练,懂管理,善经营,最适合这个位置。
重托在肩,46岁的黄道坤倍感责任重大。一上任,他就下力实施高山移民工程,安排宅基地70间。“这是省扶贫项目,可以争取资金85万元。项目前几年就已经立项,但一直没有动起来。再这样下去,项目极有可能被取消。”黄道坤说。
在黄道坤的带领下,村里开始征用土地,并着手补偿。显然,这是一门苦差事,容易得罪人。但黄道坤他们没有怨言,该党员带头的,就主动带头;该上门做工作的,就一次、两次上门。终于,项目于2009年底完成。
实施高山移民工程的同时,村里的自来水管道铺设、防洪坝修复等工程也在同步进行。
实干、巧干、能干的黄道坤以实际行动,赢得大家好评。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他被选为白溪村联合党支部副书记、南豪村党支部负责人。
走出一条新路子
经过几年的建设,南豪村已经焕然一新。
1600多米的水泥道路通到各家各户门口,路旁绿化苗木排列整齐;村内有崭新的篮球场,有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器材等装备齐全;2间2层的办公大楼、崭新的老年公寓、2间新建的公厕,还有新建的自来水管道、污水处理设施……2009年底,该村一次性通过整治村验收。
新上马的工程如此之多,需要的资金必然也多。然而在采访中,记者惊奇地发现,虽然南豪村集体经济为零,但建设这么多工程后,村里并没有负债。
“巧妙包装项目,以项目争取政府补助。”黄道坤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
黄道坤说,现在政府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只要项目合适,就能争取到资金补助。他告诉记者,村里修建513米的防洪堤,耗资30万元;村道硬化投资20多万元;加上其他亮化、美化等工程,这几年共投资近200万元,但全部通过申报项目实现供需平衡。
据介绍,该村除争取到高山移民项目资金外,还将村里的38亩荒废溪滩改成土地,获得资金补偿。今年,他们还把村里的40间老屋拆除,进行复耕,以争取资金。
记者还注意到,该村不但建设新村办法多,而且善于理财、经营。如防洪坝工程,他们就是用“来料加工”的方式承包给施工队,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编后语:新农村建设,什么最重要?横渡镇南豪村的实践表明,有时候,思路远比资金重要。我县有大大小小行政村500多个,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碰到一些困难。世上没有解不了的难,只有不会解难的人,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多思考,就一定会找出解难之道,也一定会为村民建出一个个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