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方式创新
在县域发展上,鼓励非均衡发展,迅速形成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形成产业梯度向外扩散,人口梯度向中心集聚的态势。
在产业发展上,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基础和平台。全市掀起了以丽水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为支柱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高潮。到2009年,全市10个工业园区已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投产规模以上企业612家,实现产值485.9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6%。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资集约配置的力度,产生“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2000年至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9.78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9%,是撤地设市前10年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15.6倍,年均增长25.2%,比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1.4个百分点。至2009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85.42公里,比2000年扩大42.5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770公顷,比2000年新增218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6平方米;全市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为49万吨/日,比2000年新增25.65万吨/日,供应量从2000年的3951万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162万立方米;城市道路面积从2000年的411万平方米增加到1231.7万平方米;城市建设投资维护资金支出年均增长16.0%。
在加快城市一体化上,通过产业集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从2000年到2009年已使5万多农户19.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集镇,使劳动力结构逐步趋向合理。通过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提高山区农民对资源的集约经营程度,使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引导农民以特色产品为纽带,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综合运用内聚外迁、下山脱贫、中心村建设等方式,变分散式、输血式扶贫为集约式、造血式扶贫,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群众则通过集中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中的贫困问题。
四、发展机制创新
一是确立经营城市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多渠道多形式投融资机制。在资源配置手段上,坚持以政府引导、业主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运用国有资产营运公司、城市建设发展公司、土地收储中心等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在投融资体制中的作用,真正走出了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新路子。
二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权抵押贷款,变静态存量资产为动态发展资金。从2006年开始,丽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新模式的实践。目前,丽水全市发放林权抵押贷款近2万户,贷款金额8.7亿元。在林权抵押货款的强力助推下,2009年,丽水市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21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1%,丽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9%,增幅居全省首位。
三是建设信用体系,创新农村信贷渠道,破解农村金融“贫血”难题。自2008年以来,我市以农村信用等级评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采取“政府支持、人行主导、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模式,创新农村信贷渠道,激活“草根产业”,帮助千千万万农民解决了生产发展资金的难题。市县两级人民银行联网建设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全市农户覆盖率达到90.47%,迈出了信用体系建设第一步,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行政村完成农户信用评价的地级市。截止到2010年6月末,全市已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38.03万户,占全市应评农户数的90.47%,31.6万信用农户获得了金融机构70亿元的贷款授信,已有9.2万信用农户从金融机构贷款49.8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