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 最大融合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沈建明
“三门湾有非常好的空间资源优势、沿海港口航道优势,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扎实,这将为整个三门湾地区的发展带来便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建明如是说。
沈建明表示,“三门湾次经济圈”的提出,是立足于甬台毗邻区域的资源禀赋,顺应了各县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强烈合作的需求,是三门、宁海、象山三地区域共赢之举。
为此,他指出,建设三门湾,三门、宁海、象山三县必须寻找自己的定位,尽快把“三门湾次经济圈”建设拿到全省层面上去,尽快列入全省“十二五”建设规划纲要中。
“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不能只是‘一厢情愿’,还要多方‘情投意合’。”沈建明建议,环三门湾的三县要打破壁垒、最大融合,建立牵手合作机制,建设一个跨区域的建设平台,形成区域经济联动开发。(陈玲玲)
开发三门湾是众望所归
宁海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褚孟形
“三门、宁海、象山三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产业相融,开发三门湾是符合各方利益和愿望的共同选择。”在首届三门湾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的发言中,宁海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褚孟形这样说道。
褚孟形在发言中说,在我国和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加快三门湾区域开发有助于三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加强对内和对外开放。从长远来讲,通过三门湾港口的带动、腹地的拓展最终会形成三地自身的港口经济,并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板块,全面改善区域经济格局。
褚孟形认为,这一区域具备的内外条件以及它今后集聚的要素,决定了它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将成为三地开发的重点。
褚孟形希望,三地之间今后要密切联系,进一步加强交流,广泛开展规划、设施、产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省市县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与合作机制。(程英)
开发三门湾是大势所趋
象山县副县长孙小雄
“三门、宁海、象山三地历史上同根同源,三地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当前如何携手将三门湾这片‘金色海岸,魅力热土’打造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平台,需要三地共同研究与实践。”在发言中,象山县副县长孙小雄围绕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加快三门湾区域合作与开发是应对沿海开发开放战略布局调整,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协同发展,也是我县实现统筹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然之举。孙小雄认为,深化三门湾区域合作与开发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在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的进程中,我们坚信象山区域发展地位突出、作用关键。”孙小雄表示,将立足沟通与交流,力求在战略规划上与三门、宁海两县高度一致;立足共享与共生,力求在资源配置上优化协调;立足互补与互惠,力求在产业发展上统筹和谐;立足长远与未来,力求在生态保护上有积极作为。(程英)
把三门湾打造成全省区域合作示范区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邵波
“三门湾地区发展条件非常好,海湾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三门湾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大选择。”邵波是本次三门湾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的主讲人之一,他对三门湾地区的前景十分看好。
“要把三门湾建设成为生态港湾、产业蓝海、宜居新城。”这是邵波对三门湾未来发展的定位。他解释说,“这个定位就是要把三门湾打造成为海洋新型产业集群高地、滨海新区建设高地、海洋经济重点区、新型城市化实验区、区域合作示范区、海湾开发区和海湾宜居城区。”为此,他提出了“三转变”和“四推进”的战略。
“如果发展成功,三门湾将是浙江省区域合作的示范区,是省海洋经济带与都市带的跨越式发展地区,可以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成功的模式。”邵波说。(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