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婺商的转型与国际化艰难破冰

作者: 何晖 时间:2010年09月24日 信息来源:金华晚报

    新闻背景:站在全球金融危机两周年的特殊节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期待的转型升级,期待的新商业模式,是否因危机而加速推进,或是随着危机逝去,婺商们依然在习惯的路径上飞快地前行?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对于婺商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转型和国际化两点,婺商只有借危机实现上述两点的突破,方能延续辉煌。

    2008年9月15日被视作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起始日。这一天以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事件。从“危机全面爆发—应对—后危机时代—危机2周年”,金华经济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伏,而婺商们的境遇则各不相同,有波澜不惊的,有大起大落的,有逆市起飞的,也有消失陨落的。

    站在全球金融危机两周年的特殊节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期待的转型升级,期待的新商业模式,是否因危机而加速推进,或是随着危机逝去,婺商们依然在习惯的路径上飞快地前行?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对于婺商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转型和国际化两点,婺商只有借危机实现上述两点的突破,方能延续辉煌。

    经济复苏道路曲折

    二次探底可能不大

    两年过去了,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政府多次出手刺激经济,而美国经济似乎依然疲弱。最新的报道显示:雷曼大厦倒塌之后,美国整整失去了840万个全职职位,而自从2009年经济复苏以来,职位只恢复了50万个。美国劳工部承认,在美国的适龄人口当中,大约每4个人中就有1个找不到一份全职工作,大约每5个人当中就有1个连兼职工作都没有。美国富裕不再,1/7人口成为贫民。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复苏的路上依然步履蹒跚,而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是否能独善其身?刚刚在天津闭幕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外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基本否决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但是经济前景中许多难以预期的因素可能导致复苏的曲折。

    著名学者成思危认为,世界经济正走在一条“曲折起伏的复苏之路”上。未来世界经济可能面临的两大问题分别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的复苏。他特别强调,美国的问题很复杂,而且“政治因素和经济问题搅和在一起”。经济学家李稻葵说,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多年积累问题的突然爆发,在各经济体积极应对下,虽然很多病症已经解决,但病根没有根除,很多问题可能在未来3~5年内逐步暴露,以逆差、贸易保护等方式表现出来。马云的视角与经济学家不同。他认为,人不能盼望没有危机,“危机会一直存在,危机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学会适应。我不关心探底不探底,宏观问题是很重要,听过也就算了,每个人把自己的活干好就行了”。

    虽然没有机会到达沃斯论坛与世界级的企业家、经济学家当面对话,义乌星野外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荣每天都会通过电视和网络关注达沃斯论坛,他说世界经济的波动对从事外贸出口的他影响极大。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他的外贸订单一度锐减六成,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的探底,外贸订单逐步回升,这个过程几乎长达一年。在义乌大量像他这样的外贸公司在这一年几乎度日如年。即使危机一周年进入后危机时代,西方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依然是困扰他是否该加大投入扩大出口规模的因素。他想调整一下思路,但是看到朋友杨庆的尝试,又让他不敢贸然改变。杨庆原本主要做欧美国家的生意,金融危机之后,杨庆专门到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跑了一圈,调整了出口区域,但是因为原先所做的产品基本针对欧美国家设计制造,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并不适合当地消费习惯,市场接受度低。反思之后,叶荣和杨庆认为,中国企业长期停留在制造环节,缺乏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整合能力等国际化的基本能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缓慢,因此要应对金融危机,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提升。

    事实上,叶荣和杨庆的思考依然停留在出口路径的依赖上。如果婺商们不能依靠转型改变自身,以全新的角色形象参与国际分工,叶荣、杨庆们将始终无法摆脱烦恼,其将永远纠结于出口方向和产品的调整难题中。

    转型成功寄望民企二代

    转型是中国企业近些年用滥的词汇,每一位企业家都知道这事关生死,然而在金融危机前,很少有人真正致力于此。大把的外贸订单,广阔的内销市场,满负荷的生产,让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此事。然而危机的到来一下打破了平衡,外贸受阻,内销长期被忽视,甚至连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都出现了短缺,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成了婺商继续前进的绊脚石甚至夺命石。明星企业义乌金乌集团、中港地产、利达拉链等一批企业的破产,表面上看似乎是资金链断裂所致,而究其深层因素,依然可见其产品低端、转型缓慢等中国制造普遍的特点。

    要转型,对民企来说其实就是企业掌门人的转型,而数十年的思维惯性的阻力,国际分工的固化,使转型成为横亘在这些处于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年龄的民企一代群体前几乎无法逾越的高槛。所幸的是,他们的下一代已经成长起来,相比父辈他们大多具有高学历甚至留学背景,他们更愿意接受新的理念和商业模式。在职业经理人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公平的营商环境所必需的元素还不完善的背景下,民企转型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富二代。于是就有了义乌、永康集体培训富二代的尝试。永康几十位民企二代正准备集体赴德国取经,义乌有关部门则在当地组织了富二代的几天培训。这些尝试如果能够帮助民企二代确立国际化视野、重构产业结构,或许困扰民企多年的转型难题会迎刃而解。

    与永康民企二代自费出洋取经不同,义乌市对民企二代的培训由政府买单。于是后者的做法引起了争议。有专家认为,民企二代是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高,社会资源比较多,国际视野比较广,创新意识比较强,创业基因比较深,他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比较重,但他们大多含着金钥匙出生,在糖水中泡大,吃苦耐劳的精神比较少,贪图安逸的习惯比较多,缺乏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政府要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培育他们。开展民企二代培育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接班教育无可厚非。企业家资源是国家最稀缺的人才资源,要站在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民族振兴的高度来培育二代成功传承。

    再认识国际化

    什么是国际化?绿源集团董事长倪捷在微博上向著名经济学家赵晓发问。赵晓转发了一位新加坡企业家的论述作为回答:今天中国企业家对 “全球化商业”、“进军国际”的理解还停留在“资金+ 产品 + 品牌 + 渠道”的四合一公式上。大家以为,只要资金足、产品好、品牌强、渠道畅通,国际化就会成功。直白地讲,中国的商业要国际化,从政府、企业家,到企业员工,都还差了一个关键要素:世界观!全球化,就是世界观的竞争。在中国的企业家、员工还只有民族观而无世界观的时候,中国企业无法全球化;即使通过资金硬实力收购了世界品牌,也终将难以长久为继。

    此前一直专心内贸的绿源此番想尝试国际贸易,因此有了倪捷的上述发问。事实上,在倪捷发问前,婺商们已经借助国际贸易成长壮大。然而他们是否真正实现了国际化?没有,他们中大多数不过是国际分工中打工仔角色而已,赚取的只是低廉的加工费。他们所谓的国际化知识仅仅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些交易常识。他们所领导的企业依然是中国式的管理、中国式的架构,只不过客户是国际人士而已。对照赵晓的标准,婺商中的大多数的确还停留在“资金+ 产品 + 品牌 + 渠道”的阶段。

    李书福对沃尔沃的收购被国内媒体看做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民企一次成功的逆市起飞。赵晓在微博中认为,如果没有金融危机,或许中国民企的国际购并会艰难很多。或许正是这场危机的到来,此前鲜有国际购并的婺商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兰溪商人朱健勇收购意大利游艇品牌“DALLA PIETA”。东阳人张国华成了法国普利索罗尔胶合板公司的新老板。正如对李书福的国际购并报以掌声与赞美一样,我们对婺商的海外购并同样给予掌声和赞赏,当然和李书福收购前景的理性一样,我们对两位婺商的并购前景也保持着一份理性:他们能够如期待的那样成功驾驭洋品牌和洋公司。目前看来,似乎运转得还可以,朱健勇已收到了海外的订单。但是如果上升到赵晓提出的世界观的层面,我们不知道两位婺商是否已经做到位了,是否在资本输出的同时,做好了世界观、价值观输出的准备。当然,国际化并非一夕之功,相信两位已经展开海外宏图的婺商能够给意欲出海的后来者带来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范例。

    创新提升实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楼土明认为,婺商最重要也最迫切的,首先是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结合金华实际,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在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上实现根本性突破。围绕金华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通过创新推动产业形态的创新和产业素质的提升。要完善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

    第二,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向以整体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过渡,产业集聚这一产业组织形式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婺商产业集聚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第三,政府要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形成产业合理布局。区域整合的浪潮为金华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借助第一次整合浪潮,基于要素和成本比较优势,建立与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实现了本地区的高速发展。90年代,长三角借助第二次区域整合浪潮,其制造业跨越了单纯来料加工模式,引来国际资本在本地孵化,形成了高层次的配套经济模式,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金华要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抢占发展的先机。

    文/本报记者 何晖 漫画/黄金铨

  • 35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