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有”蓝领社区化管理、“四项保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设立谈天室帮助职工缓解心理压力
■虞付月 曾唯潇 ■本报记者 柴国荣 徐祖贤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近日,记者在杭州下沙采访时注意到,聚集在这里的13万蓝领的生活状态,却是另一番景象。
“八有”蓝领
位于杭州下沙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于1993年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目前,开发区内集聚了1000多家内外资企业,其中,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的企业有61家,共吸纳了近13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
“下沙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首先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盛成皿在接受采访时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着力点应该放在关注民生,特别是关注13万“蓝领”的民生上。
在下沙,最为外来务工人员称道的是权益的平等化。凡在下沙的外来务工人员,一律与本地市民享受同等的医疗、教育、社保、救助等权益。
为了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民生,开发区还制定了“八有”目标,即“有收入、有房住、有教育、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安全、有组织”。近几年,开发区围绕这个目标,做了大量工作。仅“有房住”一项,管委会就拨出巨款,先后建成了邻里社区、闻潮社区等10万多平方米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社区化管理。
2003年实施的“蓝领成才”工程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全面提升职工素质的一项民心工程。开发区每年都拨出专款,委托下沙高教园区内的高校,结合职工不同层次的求学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和培训项目,组织招生和教学,为广大“蓝领”提供了“厂门口上大学”的机会,不少人因此成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开发区共推出专业培训、技术等陪考评定、成人高职、专升本四大类近80个科目,累计受教育人数达到20178人次。
四项保障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非常重视区内企业的依法用工问题,从组织、政策、资金和激励四个方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网。
组织保障。开发区成立了党工委主要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小组。把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列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作出专项部署。
政策保障。开发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开发区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关于进一步规范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务派遣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建筑业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等8项政策,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体系。
资金保障。2005年以来,开发区累计发放用工和社会保险补贴8724.3万元。设立了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就业创业工作。设立了500万元欠薪应急周转金。
激励保障。开发区每年都要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和谐人事劳动关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树立典型。
此外,开发区每年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行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劳动合同签订专项行动”、“建筑装饰企业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打击非法使用童工专项行动”等10项专项活动,加强对区内企业劳动用工、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等方面的监督检查,规范各类用工行为。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劳资纠纷群体性突发事件。开发区专门制定《工作应急预案》,成立工作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实现了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与建设、公安、街道等部门无缝链接的工作机制。
“谈天室”心理干预
一些年轻的职工长期远离父母,独自在下沙打工,有时难免会感到孤独,工作压力也普遍较大。针对这一实际,开发区积极探索缓解职工心理压力新途径。
早在3年前,外来务工人员社区——邻里社区就设立了一个名为“谈天室”的心理咨询室,在这个“谈天室”里,职工有工作上的焦虑,生活上的烦恼,情感上的困惑,精神上的痛苦,都可以向相关人员倾诉交流。
据介绍,目前,邻里社区正在和高校、医院等心理咨询部门洽谈合作意向,有望在“谈天室”里引进心理咨询专家。而开发区也正在考虑推广邻里社区“谈天室”的做法,使这一举措专业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