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对市区商家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说之前推行的“低碳”概念大多只局限在推广环保购物袋上,那么,从现在开始,市区各商家为这四个字所做的事,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中间的转折点,缘起几天前市国内贸易与粮食局召集各商贸企业负责人参加的一次动员会,“节能商贸,低碳消费”是本次会议的主题词。
“低碳”仍需努力
相比工业企业来说,商业服务业属于低能耗企业,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创造的就业机会多,对财政的贡献大。用市国内贸易与粮食局局长崇岩的话说,商贸服务业企业占用了30%的资源,但所创造的效益占了整体的一半。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商贸企业可以在节能减排上袖手旁观,无论从社会责任还是企业自身利益来说,“低碳”照样需要进行。
更何况,对市区商贸企业来说,“低碳”才刚刚起步,实践“低碳”的空间很大。市考核统计报表显示,市区重点监测统计商业企业1~6月的考核情况并不乐观,几乎每家都有几个月存在用电量超标现象。
事实上,有些问题,不需要统计报表也能感觉到。比如走在现在的商场超市里,明显低于26℃的室内温度;比如有些商场办公室没人也都亮着“长明灯”;比如有些市场屡禁不止的免费塑料袋;再比如有些企业里铺天盖地的打印废纸……
市区商家:我们在行动
这些问题,市区商家也看到了。至少从现在开始,它们已经开始了一场与二氧化碳的赛跑。
正在大面积装修的第一百货要求即将登场的品牌专柜都用上LED灯,并“整改”了扶手电梯,即早上开店时工作人员先将上行电梯开到7楼,再回到一楼打开下行电梯,错位运作;晚上闭店时也一样,等送宾曲一响起,就将上行电梯全关掉。
市区银泰百货已经在扶手电梯用上了新的节能方案,即将投入使用的新装置,能让一台扶手电梯每天的耗电量从50多千瓦时减少到30多千瓦时。同样是节能装置,金华大世界去年就装起来了,相比之前,至少省下了20%的电。
加贝购物中心的低碳行动分两块,一是大力宣传“限塑令”,目前市区分店几乎做到了塑料袋百分百有偿使用;其次是节电,尤其在一些乡镇小型连锁店,空调一般到高峰时段才开启。
同样是超市,一外资超市相关负责人戏称总部有点“小气”。除了控制卖场室内温度、电梯外,其办公区也简朴得可以:纸一向双面打印;业务往来一律使用电子邮件;办公室空调不到万不得已不开;饮水机之类少得可怜……
另一家外来超市则采用了“分时分区温控法”,早中晚不一样,不同区域温度不一样;福泰隆连锁超市则改进了照明设备,未来还将重点减少冷库、办公室等区域的耗能。
除此之外,家电卖场的节能行动也在进行中。苏宁在调高卖场空调温度的同时关闭了所有下行电梯,并在无人时关闭了演示机;四通则推迟一小时开空调,并对各专柜用电量严格控制。
有关低碳的一些设想
都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节能降耗也一样。就市区商贸业的“低碳大计”,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市民。他们的设想,或许能为商家提供一些灵感。
最有理有据的是宋先生,作为业内人士,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的日光灯7元/只,使用寿命在半年左右;一只同样照明度的LED灯,五六十元,但使用寿命能达到4~5年,且能节电70%;按一家商场每天开灯12小时计算,只要一年就能收回成本。他还拿市区某商场举例,据他估计,该商场目前光顶灯每个月的电费在10万元左右,如果换成LED灯,将不超过3万元。
除此之外,其他市民的建议也不乏可行性。比如有人建议商场尽量精减展示品,以减少射灯数量;有人建议一些综合性购物中心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省掉辅营业态烧热水的电;有人建议将厕所里的灯都改成感应式、平常日关闭外墙装饰灯箱、灯带和电子屏幕;再如有人建议给所有楼层都装上省电器等等。
本报记者 陈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