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外大音箱放着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店内摆放有成百上千种碟片———这曾是风靡一时的音像店的真实写照。如今,衢城街头音像店大为减少,生意大不如前。而上世纪90年代影碟机风行之时,租碟店是遍地开花,只要有居民的地方就有租碟店。可是,您现在还会去买碟听、租碟看吗?
市民:最近一次买碟是4年前,租碟不再流行
2006年,市民王栗从浙江理工大学毕业后,就基本和音像店绝缘了。在某证劵公司工作的王栗告诉记者:“我自己都没反应过来,竟然已经有4年没进过音像店了!”王栗说,现在无论新歌老歌网上都有,就连很多刚上映的电影都找得着,没有再去音像店的必要了。“我记得上一次去音像店买的是S.H.E的新专辑,28元吧!那时特别喜欢她们。”小王说,“我周围的同事、同学也基本不去音像店买CD或者别的音像制品了,更别说租碟看,太老土!而且现在也找不到几家租碟店了。”
和王栗一样,很多市民都能感觉到,身边的音像店似乎不再热门,而租碟店也不知何时开始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店主:数字影像抢走太多客源,很多店都是在苦撑
在市区新桥街经营一家音像店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开店近4年,但是目前正打算转行。“没有生意!没有生意!”昨天上午,刘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昨天一天才卖出5张碟,你说生意会好吗?”她还说,遇到天气不好时,一整天也卖不出一张碟。
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很长时间都不见顾客光顾。刘女士告诉记者,生意也有过火爆的时候,但这几年是每况愈下,“当初,我还可以靠刻盘、租碟赚点小钱,但是现在真的是很少有人来租碟看了。我还碰到过几次租走就没再来还的。”
除了小音像店,一些音像店中的“老字号”日子也不好过。7月28日,记者走进上街一家音像店时,店主夫妇正在打扫卫生。作为衢城较早的一批音像店,该店已经经营10年了:“这两年店里生意都不好,学生来得比较多,都是买一些如周杰伦、蔡依林或韩国歌星的CD。这几天来买《唐山大地震》的也挺多,但是和以前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店主夫妇告诉记者:“现在网络那么发达,连我们儿子都是在网上听歌、看电影的。你看现在,网上更新比店里肯定快,而且东西又多。现在买碟的人基本就是为了留作纪念或者送人的,再有就是一些学生、中年人可能还愿意看碟片。”
记者调查:不再是“热情的沙漠”,惟有寂寞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音乐代表,《热情的沙漠》曾随着音像店里的磁带红极一时。而当这首歌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被人淡忘时,音像店似乎也只剩下了寂寞。
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音像店已经是步履维艰,但也有个别生意尚可。在南区的一家音像店里,店主陈女士坚信真正喜欢音乐的人还是喜欢买碟片享受音乐的:“生意虽然没有前几年好,但一个月收入也还行。”陈女士说,“无论如何,和以前是不能比的了。”
据了解,现在买碟的除了喜爱收藏影视剧的青年人群,更多的是不会使用电脑的中年人群。陈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生意很火爆的,特别是那些热播电视剧,尽管一部看下来要付20元租金,但来租的人还是很多。最近倒是有几个人来租偶像剧《泡沫之夏》,可是也不多。”
家住东门街的小王说,以前小区附近就有家租碟店,但是现在已经变成了小餐馆,“读高中的时候还会去租点电影看,但是现在家里的DVD机已经成了摆设。”而记者在多方询问后发现,衢城现在的租碟店确实也已经所剩无几。
(记者 罗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