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的浙江彭公竹制品市场内的经营户真可谓是喜忧交加——喜的是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营业额一再攀升;忧的是受到货源限制,许多经营户因库存告罄,不得不关门歇业。这里红红火火的经营势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竹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还有100多家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竹制品企业已经签约等着入场。这一切,都得益于余杭区委、区政府推进市场转型升级的正确决策。
彭公竹制品市场地处余杭、临安、安吉、德清4个“中国竹子之乡”的交界核心区,也是长三角的腹地,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来自绍兴的几位竹匠在老104国道两侧搭起了简易的竹棚户,开始了竹椅、竹梯的生产和销售。渐渐地,这支队伍越来越大,最终绵延5公里,最多时常年经营户达500多家。由于这些经营户都是沿马路搭建的简易棚屋,几乎没有伸展空间,大多只能小打小闹。虽然至市场升级前,总营业额也达到了五、六亿元,但主要是靠经营户“集腋成裘”的效应。同时,由于市场长距离沿国道设摊,管理难度很大,治安和交通安全隐患一直是当地政府的心病。低档次、粗放型的市场业态把生存空间压得越来越小。
近年来,余杭区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下大力气整治市场,推进市场转型升级,而彭公竹制品市场则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案例。
这个市场参照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建设,采取产权、经营权、使用权分离的管理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组建了浙江彭公竹制品有限公司,由该公司承担经营管理竹制品市场职责。目前,竹制品市场已经完成了总体建设规划,项目分3个区块,即市场区、加工区、生活配套区,用地面积达1630亩,总投资27亿元。全部项目完成后,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竹制品集散中心。去年交付使用的12幢房屋300多套商铺已经被经营户订购和承租一空。
在彻底改变了市场的硬件条件后,彭公竹制品市场正全力以赴地提升市场的软件水平。首先是丰富经营业态。受季节影响,以前单一的竹制品,一年里会有几个月的清淡期,而今,市场已引进了藤制品、草制品、木雕、工艺品等品种,从而形成了以竹制品为主导、多品种百花齐放的经营格局。其次是全面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市场引进工行、农行、邮政银行、地方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设卡交易。工商、财税也已在此设立了办事机构。网上交易平台已经建成,产品检测中心也在筹建之中。此外,市场正在积极申报竹制品国家标准制订单位,争取尽快打响市场品牌。
转型升级使彭公竹制品市场成了业内公认的国内最有潜力和竞争力的竹制品专业市场,目前,市场的辐射力遍及全国各省市、区,产品远销欧美、东亚和东南亚。今年开幕的首届中国彭公竹制品交易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客商2万多人次,竹制品零售额达600万元,市场内企业收到订单2亿元,市场的年销售额几乎是直线上升。2009年实现交易额9亿多元,今年可望超过12亿元。
随着市场档次的大幅提升和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彭公竹制品市场对市场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效应日益凸现。从就业方面而言,仅市场所属的彭公村就有400多位农民在市场就业,另有上千名外来务工人员,全年的劳务收入达2000万元,而市场完全建成后,可吸纳万余人就业;从经济效益方面而言,市场销售总额今年可破12亿元,并且仍将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此外,村民出租土地、房屋还有大笔的收益;市场直接拉动了竹材价格的不断上涨。今年,每百斤毛竹的价格已骤升至43元。竹制品市场完全形成规模后,至少可为余杭西部四镇7万农业人口贡献30%—50%的经济效益,人均收入可增加2000元—3000元。临安、安吉、德清等地的竹乡农民同样将享受到市场的溢出“红利”。彭公竹制品市场更是直接催生了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沈玉汉是当地的一位农民,本世纪初就开始生产竹凉席。据他介绍,市场升级后,他的经营业绩直线上升,今年可望向3000万元冲刺。而目前市场里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的经营户多达一、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