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博物馆牵手“新技术”,擦出文博“新火花”

作者: 时间:2020年08月17日 信息来源:

     博物馆牵手“新技术”,擦出文博“新火花”

 
    近日,国家大剧院启动全球首次“8K+5G”直播,又一项“新技术”入驻文博领域,助力文化传播。如今,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智能体感互动、3D模型、720度观览等新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近年来,科技赋能加深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深层互动。新技术进入大众生活,不仅加快了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也不可同日而语,更多的年轻人走近文博、亲近文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技术加持下的文博机构,发展现状如何?新技术为博物馆带来了哪些变化?
 
    VR虚拟展厅: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如今,人们打开手机“走进”大部分博物馆,都可以体验到运用VR技术建设的虚拟展厅,一部手机就可以720度欣赏精彩的展览。陈列在“掌心”的展品既可缩小一观其全貌,又可放大揣摩其细节,详实的介绍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高冷”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现代博物馆在策展时也更加重视观众的游览体验和互动。
 
    8月1日,国际数字文化节开幕当晚,现场展出了3D版《清明上河图》。采用当代数字与动漫技术相结合的巨型投影画卷,让观众体验到裸眼3D带来的震撼,“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也为观众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中,同样运用了很多“新技术”。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世界,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体验。同时展览中还开发了多个互动环节,例如观众可以“穿上”航天服与“东方红一号”合影,为展览增添了许多趣味与活力。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曾在展览开幕式中表示,新技术让传统文化在云端绽放活力,同时开启了博物馆的智慧时代。
 
    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馆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仅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通过“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通过有趣的互动,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收获更多文博知识。
 
    5G智慧博物馆:观众收获观展新体验
 
    新技术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文物之间的距离,改变着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博物馆的展品“只能看不能摸”,而新技术的出现让文物变得更“接地气”,也逐渐消除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感。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和虚拟技术制造很多虚拟的空间或物体,让观众能够近距离与展品接触和了解,并进行沉浸式体验。
 
    2019年,湖北省博物馆发布的乐主题VR体验、5G智慧博物馆APP、360度线上文物导览、曾侯乙编钟VR直播等特色导览服务引起了广泛关注。“5G智慧博物馆”包括三维文物精品展、AR导览、5G全景导览等多项内容,比4G网络时代的参观体验相比更加方便与快捷。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博物馆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湖北省博物馆十分重视智慧博物馆建设,综合应用感知技术、新型数字化采集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整合博物馆各方面资源,全面提升展陈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好“5G智慧博物馆”。
 
    新技术赋能不仅对博物馆功能进行了延伸和拓展,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展体验,也使展览得到了多元化的展现。
 
    数字文物库:“云端”纵览五千年中华文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博机构通过引进新技术,打造数字文物库,开展系统性的“数字变革”,使观众更方便地获取到文博相关数据和图像,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
 
    2019年7月,故宫为超过186万件(套)文物打造了数字文物库,更有5万张精选文物影像供查阅。动动手指,便能将我国历代珍贵的藏品尽收眼底。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在数字文物库中,通过搜索可以很快找到这件馆藏文物。在详情页中,将《清明上河图》放大,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其他细节。有网友表示:“通过数字库,孩子不仅可以查阅到需要的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有网友赞叹:“这就是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文物百科全书!”
 
    从博物馆的角度讲,数字文物库可以更好地管理藏品、了解藏品数量及状态,使文物藏品得到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文物管理的工作效率,在文物库盘点中也能更快速地检索文物。
 
    时至今日,那些融入了博物馆的“新技术”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拉近了博物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使博物馆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我们期待新技术能与博物馆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让人们的文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来源:人民网
  • 2人
  • 1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