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把非遗变成“脱贫生产力”

作者: 时间:2020年05月25日 信息来源:

   把非遗变成“脱贫生产力”

  地处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区,有着“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彝族口弦之乡”和“彝族朵乐荷之乡”等美誉。每逢节日,这里处处可见盛装的彝家姑娘从头到脚都是熠熠生辉的银饰,动则摇曳,静亦生辉。这种代代传承的“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也渐渐成为布拖银匠脱贫致富的源泉。

  在布拖县城有一条著名的银器街,两旁布满银饰店铺,锤子击打铜錾子发出的“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银饰工匠们就在这里日复一日地用自己的双手把时光、岁月打制进件件银器中。

  “自古以来,彝族人就对银饰情有独钟,把银饰视为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韧的精神品质来追求。所以,在彝族地区对银饰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不久前,布拖县还入选了全国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文化部门将支持我们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掌握这些传统工艺和技能。”据布拖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里开设商铺的银匠共68户,从业人员120多人,年销售额近3000万,利润约400万元。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勒古沙日家的银饰店的墙上,琳琅满目的饰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勒古沙日家已经经历了十五代传承,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名气。为了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勒古沙日还热心的去教授弟子。近年来,他教的徒弟数不清,仅在布拖有严格师承关系的徒弟就有30多个,而且还协助他们开了自己的银饰店。

  “加工银饰的工具就需要二百多种,熔、铸、锤、拉、敲、剪、焊、洗、宰、挖、挫、拧、雕、刻等工艺都需要不同的工具。”勒古沙日告诉记者,彝族银饰的制作技艺做工讲究,每件银器的成形,都要经过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洗涤、雕镂、镶嵌、吊缀等20余道工序。“学习这门手艺全靠师傅口传心授,每道工序的掌握都需要经过上百次上千次的实践和感悟方能在制作时得心应手。”

  随着互联网在深山里的普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着时代进步而变化,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必然。在银器街上有一位叫黑日的年轻银匠,不同于老匠人们,他在外面上过学,在从业过程中,会将自己对美的看法、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以前的工匠识字的很少,只能按老一辈的做法一代代传下去,现在我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学习新东西,这对我们彝族银饰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提到银饰的创新,黑日信心满满,“只有设计出新的样式、新的图案、新的组合才能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

  “非遗和扶贫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不管是从非遗传承发扬的角度,还是从扶贫效益的角度,‘非遗扶贫’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投资协会艺术品交流中心专家委员会陶宇教授表示,布拖县的文化底蕴深厚,应该充分发挥彝族服饰、彝族银饰、彝族漆器等非遗传统工艺项目的产业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动形成更大的产业和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

  除了组织专家团队,不断创新传统工艺,拓展电商渠道销售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生产工艺品之外,还可以与彝族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活动相结合,与当地文化旅游相结合,生产更多的传统工艺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形成扶贫就业、文化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多赢格局。

  来源:央广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