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别人打败,不如被自己打败
淘宝发展到2007年,已经很大了。早在2005年我们已经击败了易趣,那时候马云把高管们召集到一起说我们现在打败了eBay,有一天谁会打败我们?谁会打败淘宝?大家热烈讨论,最后有了共同的答案——将来有一天会有一家B2C打败淘宝。B2C对商品质量、服务、物流等方面的控制,使得购物体验高于很多C2C。
与其被别人打败,不如被自己打败。
2007年的一天,三丰(淘宝网某一任老大)非常严肃地把阿坚(天猫第一批产品经理之一)叫到一个会议室里面,阿坚还以为自己没转正要被辞退了。。了解淘宝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转正虽然说是三个月试用期但事实上跟你转正面谈的时候,通常已经过半年了。阿坚那个时候五个月,其实也不算太久,在合理范围之内。他就想:是不是要被真的辞退了,不会吧,真的一点信心没有。做一个产品,外面骂声一片;再做一个产品,外面又是骂声一片,他以为真的要被开除了。三丰说我们公司要组成一个战略项目,要做B2C,你愿不愿意。于是,阿坚就成了淘宝商城,也就是天猫,最早的产品经理之一。
有一个新的产品要做,首先要有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把产品想好,构思好以后,然后UED、开发进去,开发、UED把系统搭得差不多了,再有运营、招商进去,当时整个天猫团队,只有三个产品经理。他们11月份进去,到2008年4月10号上线。
其实从2005年开始,淘宝就不停尝试B2C,不过大多是小打小闹,2007年才决定大搞,专门成立一支团队,专门在淘宝体系外面开发一套平台。最早的天猫可谓是完全重新搭了一套,包括商品、交易、评价等,除了会员ID是通的,其他所有系统都独立。淘宝那时候已经做了四年,四年意味着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业务经验,积累了很多业务教训,但是一直没法在整个淘宝平台上去改,为什么?因为在高速发展的平台上“大动筋骨” 谁都没这个胆量和信心,所以很多问题其实我们早就看到了,但是一直没有解决,天猫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90%的产品经理,其实都是在守江山,在已有的产品上做优化,如果能摊上做一个天猫这样的挑战,虽说失败的概率很大,但无论成败,都为个人之幸。产品经理确实就是小部分打江山、大部分守江山,历史也是这样的。
下面这张图是阿坚在2007年11月画的天猫的商品体系,至少在四年多以后,淘宝还是用这个体系③,这是阿坚的喜剧, 也许是淘宝的悲剧。
在2008这一年,整个淘宝有两个平台:一个是淘宝,另一个是天猫。淘宝还在老系统上挣扎;天猫则一身轻松,从零开始。
在讲天猫的这个商品体系之前,我们先说说天猫与淘宝的异同。从模式上,一个是C2C平台,一个是B2C平台(与独立B2C不同)的C是customer,消费者;B是business,公司企业;2是英文to(谐音two)的意思。
对买家来说,天猫和淘宝的区别没那么明显,这也是困扰了天猫很久的问题,大家竟然不知道,旗舰店就是品牌商直接在天猫开的直营店。怪就怪淘宝太成功了,大家习惯了“淘”但劣势也是丰富、良莠不齐。而天猫,要的是确定性,看中了一个商品,不用问真的、假的,不用问有没有货,不用问后天能不能送到……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一个是Shopping Mall,一个是巨大的夜市。
对卖家和淘宝来说,天猫和淘宝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天猫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收取销售佣金,按照类目不同,从货款的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几不定;而淘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各种广告。
顺道看一下早在2008年天猫(当时还叫淘宝商城)的样子。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款产品、一个公司,甚至一种业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要想长青,只能自己打败自己。
基于同样的思考,后来,我们又做了“C2B平台” ④ 的聚划算,因为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各种商业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大家都看好消费驱动生产是一个趋势,B2C只是零售,B2C平台是商业地产,都是老东西,而C2B才是产业链、经济模式的再造。将来在聊到聚划算的时候,我们仔细说。
经过几年的经营,到了2012年前后,C2C平台、C2B平台,包括B2B平台,阿里巴巴集团都占了市场大半的份额,唯独B2C平台只占了一半左右。这又是一个风险,将来可能有其他B2C打败我们。所以,干脆再让自己来打败自己,在所有的购物网站,特别是独立B2C之前再加一道比较购物的入口,这就是一淘。
对了,回头看看淘宝,也是阿里巴巴B2B业务为了防止被eBay打败而做的。
回到天猫,我们来看看她有什么创新。
③ 不仅仅是天猫,淘宝后来也变成了这个体系,这又是后话。
文章摘抄于:《淘宝十年产品事》 作者:苏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