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谁该挨板子

作者: 时间:2020年04月17日 信息来源:

   “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谁该挨板子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报告称,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无差异,形同虚设。报告显示,在9个体验样本中均有青少年模式,打开App就会弹出相关提示。除了两家平台规定“每天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外,其他7家平台均可以通过输入密码,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中新网4月15日)
 
  青少年模式是用来保护青少年的。按照原本的设计逻辑,青少年模式一旦上线,就能“激活”弹窗引导、限定时长、限定功能、智能识别等功能。比如,有的平台规定,青少年每日使用时长不能超过40分钟,晚上10点至早上6点不能使用,不能打赏、充值、提现等。
 
  一定程度上说,青少年模式的出现是家长、监管部门和平台达成共识乃至“妥协”的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满足青少年接触新兴网络样态的需求,也能让家长放心——孩子不致于沉迷或迷失,也减少了职能部门的监管成本,可谓一举多得。青少年模式沦为摆设,则粉碎了这种共识,自然让人担忧。那么,是谁让青少年模式有其名无其实,悄悄撤掉关卡,让青少年享受成年人待遇?
 
  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与此同时,青少年沉迷现象与日俱增,引起全社会不安。在有关部门监督下,已有数十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相关平台曾表示,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而从调查看,所谓的精准识别变成了模糊识别,乃至不识别,这是青少年模式中看不中用的重要原因。
 
  本该守土尽责,却放弃责任,原因无需赘言。平台一开始就把青少年当作目标用户,让青少年“沉迷”是其初衷。后来出台防沉迷系统,是受外界压力所致。在推行过程中,将大门虚掩,甚至洞开,丝毫不让人觉得意外。其实,依照有关平台现有的技术能力,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绝非难事。之所以心口不一,无非“利益”二字。
 
  青少年模式失灵,提醒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介入。去年8月,有关部门曾对此前上线“青少年模式”的20家网络视频平台的防沉迷效果进行了评估,指导相关平台调整优化功能设置,全量清理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如今看来,有必要持续进行评估,督促平台守住关卡。
 
  除此之外,家长有责任扮演好监护人角色。一定程度上说,保护孩子不是平台的首要任务,它们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时难免“剑走偏锋”,指望它们像监护人那样“盯”住孩子,不可能也不现实。为此,家长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看管,多一些兴趣引导,比一味炮轰平台更有意义。
 
  此外需要厘清,不必一见青少年沉溺短视频平台就大惊失色,进而敌视平台乃至拒斥新业态。孩子总会长大,总会提升辨别能力,也终需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动辄将他们与网络新生事物“隔离”,并不明智,甚至是徒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
 
  “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沉迷网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尽管责任有大有小,有主有次,但每个责任主体都不能虚掷自身改进的责任。哪个环节失守了,就在哪个环节加强兵力;哪个责任主体不出工出力,哪个责任主体就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