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一季度汽车销量下滑42% 专家称消费端疲软难解

作者: 时间:2020年04月14日 信息来源:

   一季度汽车销量下滑42% 专家称消费端疲软难解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3月份和一季度汽车产销统计数据。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市场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2.2万辆和143万辆,环比增长399.2%和361.4%,同比分别下降44.5%和43.3%,降幅较2月份分别收窄35.3个百分点和35.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7.4万辆和367.2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45.2%和42.4%。总体来看,国内车市已触发强劲反弹,但同比仍然大幅下降,距离全面复苏尚待时日。
 
  对此,中汽协表示,尽管复工复产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当前国内汽车市场主要问题在消费市场的需求亟待恢复和提振,消费端恢复还比较困难。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目前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被迫关停情况有所蔓延,不仅严重影响从业人员的收入,同时导致了汽车消费能力受损。此外,随着海外疫情的加剧,外向型出口企业也面临着3个月到半年的停工,员工收入下降,也将持续影响汽车消费。
 
  3月份纯电车销量领跌
 
  一季度国内车市销量下滑
 
  中汽协统计显示,3月份乘用车产销104.9万辆和104.3万辆,环比增长4.4倍和3.7倍,同比下降49.9%和48.4%;商用车产销37.3万辆和38.8万辆,环比增长3.2倍和3.5倍,同比下降20.3%和22.6%。
 
  “下半年汽车行业的销售水平有望恢复或超过去年同期,但仍将受到海外疫情防控进展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中汽协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表现也明显好于上月,环比增速迅猛,同比降幅比2月份有所收窄,但仍然下降幅度最大。
 
  记者注意到,3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不含特斯拉)分别完成5.0万辆和5.3万辆,环比增长3.8倍和3.0倍,同比下降56.9%和53.3%。其中纯电动汽车同比降幅继续呈较快下降之势。产销分别完成3.8万辆和4.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8.5%和55.6%。特斯拉方面,尚未向中汽协报备相关数据,因此无法验证特斯拉所发布数据的真实性。
 
  而据国内汽车厂家刚公布的3月份产销数据显示,4月7日,吉利汽车公布3月份及第一季度销量数据,3月份销量售73021辆,一季度总销量206027辆。据记者估算,吉利汽车目前已完成年度销量约15%。长城汽车方面,据4月9日公布的旗下哈弗、WEY、长城、欧拉四大品牌的具体销量来看,公司一季度销量超15万辆,环比增长499%;而作为自主品牌第一梯队之一的长安自主品牌3月份稍有改善,销量达11.4万辆。
 
  消费端疲软
 
  多地出台刺激汽车消费政策
 
  此前,中汽协对23家汽车企业集团最新复工复产调查,整车生产基地全面复工,员工返岗率达86%,复产情况达到去年平均水平的75%。
 
  “3月份车市表现超出预期,就是源于国内车企复产率快速提升。截至目前,全国汽车生产基地基本已全部完成复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此外,3月底,国务院宣布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这使得在未来两年新能源车相对传统燃油车仍保持在20%以上的成本价格优势。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的适度延长,有望实现汽车产业在转换期内产销的平稳过渡,缓解新能源企业的运营压力。
 
  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林示表示,目前车市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消费端,需求不旺成为阻碍国内车市快速复苏的最大症结。“由于国内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同时国外疫情仍在扩大。导致国内部分市场需求继续被抑制,而汽车出口同样遭遇阻力。”
 
  他表示,目前多地出台了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大部分都涉及到新能源汽车。另外,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延迟两年退出,这些政策将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消费产生影响,但效果预计到下半年才能显现。
 
  对于车市未来的走向,中汽协预计,二季度中国汽车市场会迎来较大复苏,但难以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陈士华称,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各地政府接连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汽车市场将加快复苏。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