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培育市场理性力量是利率“换锚”关键所在

作者: 时间:2020年04月03日 信息来源:

   培育市场理性力量是利率“换锚”关键所在

 
  按照央行要求,从3月1日起至8月底止,金融机构应与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客户就定价基准转换条款进行协商,将原合同约定的利率定价方式,转换为以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加点可为负值),加点数值在合同剩余期限内固定不变,也可以转换为固定利率。
 
  据统计,我国金融机构现有各项贷款余额逾150万亿元,其中90%以上采用浮动利率方式。因此,这次“利率换锚”几乎涉及金融机构的全部存量贷款。
 
  贷款定价之“锚”由基准利率向LPR的转换,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的重要体现,具有标志性意义和基础性作用。它会给未来金融生态带来哪些变化与影响呢?笔者认为,要避免过于关注“换锚”的短期效应,纠正过于陷入资金利率变化前后比较的偏差,将关注点聚集在主动调整和系统优化市场主体对象(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行为方式、行为预期上。其实,这次“换锚”并不影响或改变原合同期限内的贷款价格水平。
 
  “定价基准加点”“加点可为负值”就是解决因不同“锚”定价而形成的资金成本差异,是“利率换锚”下的资金价格平移。即便原来享受各类优惠利率的贷款,也会通过“负值加点”的方式,保持原有的资金价格水平。
 
  但是,从长期和本质上看,它是要把利率定价选择固定还是浮动的方式,作为市场主体对象的一项“基本功”,作为体现市场价格水平预期的关键环节和主导手段,过程性、动态性、经济性地融合到经营管理、发展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培养和积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理性力量。这才是“利率换锚”的关键所在。
 
  以去年8月央行公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为标识,利率市场化进入了更为关键、更具攻坚的阶段,利率的形成基础与运行属性,开始真正从以管制利率主导向由市场因素约束的转变。但是,无论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哪一个阶段,市场理性力量的培育和形成都存在一个共同性不足,即单一性或单向性特征明显,金融业务中的利率性工具主要由金融机构决定并主导,实体企业(自然人)常常处于一种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状态。
 
  从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经验及金融生态的内在规律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完善和成熟程度,与市场基础关系人,即各类主体对象市场预期的同频共振密切相关,其中市场资金流动链条末端——实体企业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并决定市场理性力量的强弱。
 
  利率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同时受市场主体对象行为方式与预期影响。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与作用,是要在平衡资金供需矛盾中,既用合理的资金价格高效率配置资金,又通过资金有效配置形成更为合理的资金价格水平。
 
  分析我国金融生态发展的几个阶段,在管制利率背景下,由于资金资源的配置并不能充分反映价格水平,或者说缺乏以“价格+风险”市场化原则选择配置对象的基础,形成资金配置的价值与价格“超然”现象。
 
  培育和形成市场理性力量,就是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影响主体对象的行为方式与行为预期,补齐利率市场化体制机制在动力与力量来源上单一化的短板,探索和找到资金配置价格理性、配置效率高效性和配置领域公平性的平衡点。所以,这次“利率换锚”已具体到了实体企业(自然人)行为方式与行为预期的改变,即选择固定还是浮动利率方式。
 
  这绝不仅仅是工作内容的技术性改造,也不是操作手段的简单化完善,更不是资金价格的过渡性取舍,而是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整治,决定着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夯实、体系完善和力量培育等长期性问题。
 
  融资活动中,选择固定还是浮动利率方式,是基于对未来资金价格走势的判断,即“缺口管理”理论。比如,于实体企业而言,当预期未来资金利率呈下降趋势时,如果向金融机构借款,会选择浮动利率方式,它可以随LPR每一个定价周期利率的下降而相应降低融资成本。反之,则会选择固定利率方式,它可以规避LPR定价周期利率上升而增加的融资成本。金融机构会在这一选择中与实体企业做出相反方向的选择。
 
  不难看出,这两种力量的博弈恰恰是市场理性力量培育和发展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应该存在的形式和发展过程,而且双方博弈得越充分,市场理性力量生长才会越健康、越快速,在两者力量的对立统一、辩证互促中推动利率市场化健康发展。
 
  市场主体对象因不同预期在对立统一中形成的理性力量,既会对市场资金供需关系产生积极影响,又会对资金配置方式带来实质性变化,并动态矫正或修复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
 
  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要强化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在体现公平竞争中,为这一理性力量的成长腾挪空间,通过更多地协商性合作,为实体企业金融产品的利率性工具选择提供便利与可能。
 
  实体企业(自然人)则要强化主动作为意识,在协调与原有经营体系关系中,加大融资利率性管理的战略谋划、组织体系、人力资源与操作协同建设,为这一理性力量的积累提供必要手段和内生来源。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