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被疫情抑制、冻结的消费需求很快会释放出来

作者: 时间:2020年03月25日 信息来源:

  原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的通知》,提出精准有序扎实地推动商贸流通行业复工营业,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重新释放出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稳住和扩大传统消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非生活必需类商品销售和餐饮业在短期内受到明显冲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其中,商品零售下降17.6%。出行类商品零售额下滑明显,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和石油类商品同比分别下降37%和26.2%;餐饮收入大幅下降43.1%;限额以上住宿业客房收入下降近50%。
 
  为精准有序扎实地推动商贸流通行业复工营业,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通知》提出精准划分商贸流通企业和网点类别,实施分区分级分类精准防控,逐步推进商贸流通行业复工营业。
 
  在扩大传统消费方面,《通知》强调稳住汽车消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消费价值高的特点,对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作用。任兴洲说,“汽车消费带动起来后,整个产业链链条带动力就会增强。《通知》指出要扩大传统消费、稳住汽车消费,正是由于汽车产业在零售业占比较高,在传统消费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保障食品、日用品供应也是稳住传统消费的重要方面。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7%和3.1%,特别是其中的肉禽蛋类和蔬菜类分别增长37.8%和27.1%。《通知》提出,要保障农产品供应,指导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等农产品流通企业有序复工营业;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强产销对接,完善物流配送和网点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虽然部分消费按下“暂停键”,但疫情防控期间催生了一大批新业态,培育壮大了新型消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实现逆势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下一步,商贸领域将重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企业在应急保障供应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其与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中心、商务楼宇和小区物业等合作,不断创新销售模式,提供集约化配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研发线上产品,拓展线上销售,采用“社区团购+集中配送”“中央厨房+线下配送”“无接触配送”“餐饮+零售”等新发展模式进行经营。
 
  任兴洲认为,这次疫情客观上促进了部分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可以把疫情看作一次‘压力测试’,这次测试凸显了商贸流通企业线上业务的独特作用。”任兴洲说,“同时也培育了很多人线上购物的习惯和理念。线上和线下消费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疫情缓和或结束后,线上商贸流通发展会有更大的前景。”
 
  各地还将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无人零售、智能超市等。任兴洲表示,数字化改造加大了线上和线下融合的能力,传统商贸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可以使其更加便捷,消费流程更流畅,从而极大提高效率。
 
  消费市场向好态势没变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蔺涛指出,疫情影响是短期的和外在性的,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平稳增长的基础仍然存在,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的内在发展态势没有改变。
 
  从市场规模看,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抗冲击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多年来国内市场规模稳步提升,2019年,零售市场规模超过40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持续显现。
 
  从市场潜力看,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乡村市场蕴藏较大潜力,是中国消费市场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潜力和优化空间巨大。
 
  从供给方式看,中国网络零售规模稳步扩大,对零售市场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中国的消费只是被暂时冻结,随着复工营业有序推进,市场供给的能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会在短期内回弹,并逐步恢复到与收入水平相适应的状态。蔺涛指出,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大、潜力足、韧性强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市场长期稳定增长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后期随着疫情因素消除,抑制性消费逐步释放以及市场供给结构持续优化,中国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