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指导心灵的规则-笛卡尔

作者: 时间:2019年12月06日 信息来源:

   人们长期被一-种错误的信念所限制一经验的各种对象决定 了科学,即知识取决于经验。但作者强调,知识的获得有赖于心灵的使用。心灵,即“认识力量”,是单 - -的,因而它不论使用于什么样的

  对象,获得的知识都是一一个种类。正确地使用人的认识能力,就能获得真理和确定性,否则便会陷入谬误。凡是精神健全的人都具有分辨真理与谬误的自然能力,这是一种“理性的自然之光”。当然,

  我们并不认为任何人仅凭这套规则就可以发现新的真理。人们除了在自身中具有天生的精神能力外,还需要长时间的自我训练的见习期。如何自我训练?这部手稿阐述了不同于传统的另一种方法。尤其

  是它突出了人的天赋理性,把认识世界的权利从教会和神学家那里夺了回来,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原则一

  研究的目的,应该是指导我们的心灵,使它得以对于(世上)呈现的一一切事物,形成确凿的、真实的判断。人们的习惯是:每逢他们看出两个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就在内心判断中,把对于其一的

  真实理解同等施用于该二事物,即使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在所不顾,这样,人们就错误地把科学和技艺等量齐观。殊不知科学全然是心灵所认识者,而技艺所需要的则是身体的特定运用和习惯。同时,人

  们也注意到:单个的人是不可能统统学会全部技艺的,只有从事单一技艺者, 才较为容易地成为出色的技艺家,因为同一双手从事单一行当甚为方便。 既适应田间作业,又善于弹西塔尔,或者还适应其

  它种种职司,就不那么方便了。于是,人们曾经认为科学也是这样,便按照各i ]科学对象的不同而加以区别,一度以为必须逐一-从事,与此同时,其它各门]科学则舍弃不顾。这样,他们的希望就完全落

  空了,因为,一切科学只不过是人类的智慧,而人类智慧从来是独一的、仅仅相似于它自己的,不管它施用于怎样不同的对象;它不承认对象之间任何差异,犹如阳光不承认阳光普照下万物互相径庭;

  所以,大可不必把我们的心灵拘束于任何界限之内。既然正如运用某一单-技艺时的情况一-样,对一种真理的认识并不使我们偏离对另一真理的揭示,相反,协助我们去揭示。当然,我觉得诧异的是:

  大多数人极其细心地考察各种植物的特性、各个星球的运行、点铅成金之术,以及诸如此类分科的对象,却几乎没有一-人想到这里涉 及的是良知,或者说,人皆有之的智慧,而其它- -切之所以值得重

  视,与其说是由于它们自己,不如说是由于它们对此良知或智慧多少有所贡献。

  因此,我们提出这一-原则并把它定为第一原则, 不是没有道理的。既然最使我们偏离探求真理正道的,莫过于不把我们的研究引向这个普遍目的,而引向其它目的。我说的还不是那些邪恶的可谴责

  的目的。例如虚假的荣耀和可耻的私利十分明显,矫揉造作的推理和迎合庸人心灵的幻觉,比起确凿认识真理来,所开辟的道路便捷得多。我要说的是某些诚实的可赞扬的目的,因为它们往往更为狡猾

  地欺骗我们,仿佛我们研究科学是为了有利于生活舒适,或者有利于静观真理而获得乐趣,虽然这几乎是人生中惟一不掺杂质的幸福 ,惟一不受任何痛苦惊扰的幸福 。因为,尽管我们从科学那里可以合

  情合理地期待获得这些果实,其实,只要我们在研究的时候略加思考,便可发现它们常常促使我们舍弃许多为认识若干其它事物所需的事物,既然乍看起来,后者比较不那么有用,不那么值得注意,因

  此,我们必须相信,切科学彼此密切联系 ,把它们统统完整地学到手,比把它们互 相割裂开来,更为方便得多;因此,谁要是决心认真地探求事 物的真理,他就必须不选择某一特殊科学: 因为,事物

  都是互相联系、彼此依存的;他必须仅仅着眼于如何发扬理性的天然光芒,一并不是为 了解决这个或那个学派纷争,而是为了在人生各个场合,让悟性指引意志何去何从。这样的话,不用多久,他就会

  惊奇地发现自己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那些研究特殊事物的人,发现自己不仅达到了他们企望达到的成就,而且取得了超过他们可能达到的成就。

  原则二

  应该仅仅考察凭我们的心灵似乎就足以获得确定无疑的认识的那些对象。任何科学都是一种确定的、 明显的认识;对许多事物怀疑的人,并不比从来没有想到过它们的人更有知识,不如说,前者比

  后者大概更没有知识,要是他们对其中的某些形成错误的见解。因此,与其考察困难的对象-惟其困难,我们无从分辨真伪,只好把可疑当作确定无疑一倒不如根本不去研究,因为对于这些问题,增七

  知识的希望不大,知识减退的危险倒不小。所以,通过本命题,我们]排斥的仅仅知其或然的一-切知识,主张仅仅相信已经充分知晓的、无可置疑的事物。然而,饱学之士也许深信: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知

  识,因为他们从不屑于加以思考,反而出于人类共同的一种恶德而断定获得这种知识是再容易也不过了,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但是,我要奉劝他们:它们的数量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而且它们足以为

  不可胜数的命题提供确证,而以往他们对这些命题只能够以想当然的办法论述一番;他们觉得,自己既然博学多识,要是承认对于某个问题全然无知未免太难为情,所以他们往常的习惯便是百般美化自

  己的错误论据,以至于他们自己也就相信了,就把它们原样发表出来作为真实的论据。

  但是,如果我们真正遵循本原则,就会发现我们可以致力研究的事物极少。因为,科学上也许没有一一个问题, 高明人士不是经常看法分歧的。然而,每逢他们有两个人对于同一事物作出相反的判

  断,两人中间必定至少有一-人是错误的,甚至可认为,两人中间没有一一个是掌握了它的真正认识的:因为设若他的理由是确定的、明显的,他就可以向对方提出,从而使他终于也能领悟。因此,凡属推

  测其当然的题材,看来我们不可能获得充分的真知,因为我们要是自命可以取得超过前人的进展,那未免太轻率了。这样看来,要是我们细加斟酌,在已经揭示的各i ]科学中,施用本原则而无误的,只

  有算术和几何两门。

  不过,这并不是说,至今尚在揭示之中的那种哲学推理方法,我们要加以谴责;也不是说,结构十分巧妙、或许必须运用的三段论式,我们也要予以唾弃。三段论式的结构极为巧妙,以至于大可怀

  疑学校教育有无必要,因为,运用三段论式,就可以通过某种竞赛,训练和启发年轻人的才智。对于年轻人,最好是运用这类见解加以熏陶培育,即使这类见解还显示出不确定,学者们还在互相研讨之

  中。对于年轻人,不可以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否则,他们既然得不到指导,就有可能最终走向悬崖深渊。但是,只要他们始终跟着老师走,那么,尽管有时还会偏离真理,至少在较慎重者已经试探过

  的地方,他们也许还是可以走上比较确实可靠的道路的。况且,我们过去在学校也是这样教育出来的,我们对此是很满意的。但是,以往把我们束缚于夫子之言的誓词现在既已解除,我们年龄渐长,我

  们的手心逃脱了戒尺,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来提出原则,以求遵循这些则达到最高度的人类认识,那么,也许应该把这样一条列为首要原则之一 , 即:绝不要像许许多多人那样浪费我们的时间:他们轻

  视一-切容易的事情,专- -研究艰难的问题,以极大聪明构想出种种确实十分巧妙的推测和种种或许极其确实的论据。然而,历经辛苦之后,他们终于后悔莫及,看出原来只是增加了自己心中本已存在的

  大量疑惑,并没有学到任何真正的知识。

  因此,现在我们在前面既已说过,在已知各]科学之中,只有算术和几何可以免除虚假或不确实的缺点。那么,为了更细心推敲何以如此的缘故,必须注意,我们达到事物真理,是通过双重途径

  的:一是通过经验,二是通过演绎。不过,在这方面也得注意,对于事物,纵有经验,也往往上当受骗。如果看不出这一点,那就大可不必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搞什么演绎或纯粹推论;而凭持悟性,即

  使是不合理性的悟性,推论或演绎是绝不可能谬误的。辩证家认为支配人类理性的那些逻辑系列,我看对此并无多大用处,虽然我不否认它们完全适宜于其它的用途。人(只是人)可能发生的、而不是

  动物可能发生的任何错误,绝不是来自荒谬推论,而仅仅是由于误信自己并没有很好领悟的某些,或者,由于没有任何根据就仓促作出判断。

  由此可见,算术和几何之所以远比一切其它学科确实可靠,是因为,只有算术和几何研究的对象既纯粹而又单纯,绝对不会误信经验已经证明不确实的东西,只有算术和几何完完全全是理性演绎而

  得的结论。这就是说,算术和几何极为一目了然,极其容易掌握,研究的对象也恰恰符合我们的要求,除非掉以轻心。看来,人是不可能在这两门学科中失误的。不过假如有些人自己宁愿把才智用于其

  它技艺或用于哲学,那也不必惊讶。所以如此,是因为谁都乐意胡乱猜想晦涩不明的问题,觉得比掌握明显的问题更有把握,对于任何问题作点猜想,比随便什么极为容易的问题上确切掌握真理,是方

  便得多了。

  现在该从上述一切得出结论了。这个结论当然不是:除了算术和几何,别的都不必研究;而只是:探求真理正道的人,对于任何事物,如果不能获得相当于算术和几何那样的确信,就不要去考虑它。

  原则三

  关于打算考察的对象,应该要求的不是其某些别人的看法,也不是我们自己的推测,而是我们能够从中清楚而明显地直观出什么,或者说,从中确定无疑地演绎出什么;因为,要获得真知,是没有

  其它办法的。

  必须阅读古人的著作,因为,能够利用那么多人的辛勤劳动,这对于我们是极大的便利:既有利于获知过去已经正确发现的东西,也有利于知道我们还必须竭尽思维之能事以求予以解决的东西。不

  过,与此同时,颇堪忧虑的是:过于专心致志阅读那些著作,也许会造成某些错误,我们自己沾染上这些错误之后,不管自己多么小心避免,也会不由自主被它们打下烙印。事实上,作家们的思想状况

  正是这样,每逢他们未经熟虑就轻信以至造成失误,下定决心维护某个遭到反对的见解的时候,他们就总是拚命使用种种十分狡狯的论据要我们也赞成那个见解;相反,每逢他们由于十分侥幸发现了

  点确定的明显的道理的时候,他们不把它掩盖以若千晦涩词句,是绝不会把它拿出来的: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唯恐道理如果简单明了,他们的揭示就会尊严丧尽,也就是说,他们千方百计拒绝让我们看到

  一无遮掩的真理。

  然而,与此同时,就算是他们个个诚恳而且坦率,从不把可疑强加于我们充作真实,而是满怀诚意全面予以陈述,可是,几乎没有一一个道理不是既经一 人说出,就有另一人提出相反的见解, 我们仍

  然无法决断究竟应该相信谁的说法才是。而要遵从可算最权威的意见,计算票数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如果涉及的是一一个困难的问题,更可相信的是:可能是少数人发现了真理,而不是许多人。即使多

  数人的意见全都一致,我们拿出他们的道理来也不足以服人,因为,-句话归总,哪怕是我们把别人的证明全都背得出来,我们也算不上数学家;要是我们的才智不够,解决不了可能出现的全部问题,

  也算不上哲学家;要是我们熟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切论点,却不能对出现的事物作出确实的判断,因为,这样的话,看来我们并没有获得真知,只是记住了一些掌故罢了 。

  此外,我们都十分明白,对于事物真理作出判断,千万不可夹杂推想。提出这一点, 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一般哲学中从来不可能有 任何论断足够明显而确切,不致遭到任何争议的。所以如此,主要

  是因为:学问家并不满足于竭力辨明-目了然、确定无疑的事物,硬要断言晦涩不明、尚未知晓的事物,就只好想当然加以推想,到后来,他们自己也就渐渐深信不疑了,也就不分青红皂白,-律混同

  为真实而明显的事物,终于,他们得出任何结论,都似乎是取决于这类命题,从而结论也就不能确定无疑了。

  因此,为了不致再犯这样的错误,下面我们将一-检视我们赖以认识事物而丝毫不必担心会大失所望 的那些悟性作用,应该只采用其中的两个,即直观和演绎。我用直观词,指的不是感觉的易变

  表象,也不是进行虚假组合的想象所产生的错误判断,而是纯净而专注的心灵的构想,这种构想容易而且独特,使我们不致对我们所领悟的事物产生任何怀疑;换句话说,意思也一样,即纯净而专注的

  心灵中产生于惟一的光芒一 理性的光芒的不容 置疑的构想,这种构想由于更单纯而比演绎本身更为确实无疑,尽管我们前面说过人是不可能作出谬误的演绎的。这样,人人都能用心灵来直观(以下各道命

  题):他存在,他思想,三角形仅以三直线为界,圆周仅在一个平面之上,诸如此类,其数量远远超过大多数人通常注意所及,因为这些人不屑于把自己的心灵转向这样容易的事情。

  不过,为了免得某些人对直观一词的新用法大惊小怪(还有一一些词的用法, 我在下面也将不得不偏离通常的词义) ,在这里我要总起来说明一下:我丝毫也不考虑所有这些用语在我们学堂里近来是怎

  样使用的,因为要是用语一-样而看法却根本不同, 那真是叫人非常为难的事情。因此,在我这方面,我只注意每个词的拉丁文原意,从而只要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我就按照自己给予的词义移植我觉得最

  为合宜的词。

  但是,直观之所以那样明显而且确定,不是因为它单单陈述,而是因为它能够全面通观。例如,设有这样的一一个结论: 2+2之 和等于3+1之和;这不仅要直观2+2得4,3+1也得4, 还得直观从这两道命

  题中必然得出第三个命题(即结论)。

  由此或许可以怀疑,为什么除了直观以外,上面我们还提出了 -一个认识方法,即,使用演绎的方法:我们指的是从某些经确知的事物中必定推演出的-一切。我们提出这点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有许

  多事物虽然自身并不明显,也为我们所确定地知道,只要它们是经由思维一-目了然地分别直观每一事 物这样一一个持续而丝毫也不间断的运动,从已知真实原理中演绎出来的。这就好比我们知道一长串链

  条的下一环是紧扣在上一环上的,纵使我们并没有以一-次 直观就把链条赖以紧密联结的所有中间环节统统收入眼中,只要我们已经相继一-直观了 所有环节,而且还记得从头到尾每一个环节都是上下紧

  扣的(就可以演绎得知)。因此,心灵的直观同确定的演绎之区别就在于:我们设想在演绎中包含着运动或某种前后相继的关系,而直观中则没有。另外,明显可见性在演绎中并不像在直观中那样必不可

  少,不如说,(这个性)是从记忆中以某种方式获得确信的。由此可见,凡属直接得自起始原理的命题,我们可以肯定说:随着予以考察的方式各异,获知这些命题,有些是通过直观,有些则通过演绎;

  然而,起始原理本身则仅仅通过直观而得知,相反,较远的推论是仅仅通过演绎而获得。

  这两条道路是获得真知的最确实可靠的途径,在涉及心灵的方面,我们不应该采取其它道路,其它一-切被认为可疑的、谬误屡见的道路都要加以排斥;但是,我们绝不因而就认为神启事物比任何认

  识更为确定无疑,既然对它们的信仰一信仰本身 总是涉及晦涩不明的问题的,一并不是心灵 的作用,而是意志的作用;如果说信仰的根据在悟性,那么这些根据必须而且能够主要通过上述两条途径之一

  来找到。关于这一点,将来我们也许要更充分论述。

  • 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