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试验区里孕育新革命

作者:郑嵇平  时间:2010年06月11日 信息来源:湖州在线-湖州日报

    “田园城市”、“未来农场”、“产业摇篮”……在吴兴区八里店南片,创新元素不断涌现——
试验区里孕育新革命 

    村民们叫它是“田园城市”,企业家们说它是“未来农场”,高校的教授们则称它是“产业摇篮”……在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建设中的吴兴区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似乎扮演着多种赋有“革命性”的角色。前不久,省有关部门还将该试验区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一些创新元素在这里一一浮现。

    “打破村界”

    唤醒“沉睡资本”

    “田成方、路相连、渠贯通”这是农业产业规模发展最理想的版图。但是在眼下的农村, 按照地域、人口划分的行政村建制中,要做到农业产业用地的功能化整合是一件很难的事。然而在试验区,没有“村域界线”的土地流转和宅基地复垦使得“未来农场”的梦想正在付诸现实。

    眼下,如果站在高地俯瞰,你会发现这里的农房正在大规模“迁移”,朝着社区化方向集中;农田鱼塘正如移动的拼图,朝着规模化方向连片……村与村的界线渐渐模糊,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功能稻谷3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的轮廓清晰可见。

    “1000平方米的育苗车间已经建好了,50亩的精养鱼塘也投入使用了,一期规划是建设200亩。”汤宇伟带着记者来到他在试验区的中华鲟养殖园,去年他走访了省内多个水产基地,由于没有找到一定规模的连片鱼塘,使得他的“中华鲟梦想”无处安家。当他来到试验区后,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用武之地。

    然而,小汤所承包的连片鱼塘原先分别属于路村村与永福村的,在规划图中,我们很难再找到这块土地上的村界,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蓝色”的万亩特种水产养殖园。“通过宅基地和搬迁村庄的复垦整理,试验区可节约土地943.7亩。”该镇有关负责人说,当地在土地流转中坚持“先股后改”,确保土地“流得出、稳得住”,实现土地流出一片、建成园区一个、示范带动一批。

    规模效应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3大万亩现代农业园内,除了中华鲟项目外,目前还有多支农业产业“大部队”入驻。金华人蒋兴明来到试验区,搭起了“雷龙”葡萄架,这一搭就是500亩;全国首创野鸭放养技术的曹炯来到试验区,盖起了“水江南”珍禽养殖中心,水陆连接300亩;野田米业也入驻试验区,把区内近万亩“老粮仓”变成了富硒田……

    “智能芯片”

    植入“产业主板”

    “大块头有大智慧”,市校合作的“智能元素”在试验区广阔的农业园区中不断彰显,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智力成果就像“芯片”一样,植入了这25平方公里中各大产业“主板”, “1+1+n”联盟合作体系正在形成生产力,而高校的教授们则把这块土地看成是新兴产业的“摇篮”。

    对于野田米业负责人钱学生来说,他“打造米业航母”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因为他在该区万亩功能稻谷园内整合的粮田,配上了浙江大学农学院的“智能芯片”,野田米业已与该学院建立起合作关系,由该学院的教授定点联系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

    “上个礼拜,学院的教授和我们这里的本土农技人员联合开办了培训班,100多名种粮大户都来了!今年我们要引种一些新的品种,浙大教授还会教我们最新的种植技术!”当地的种粮大户邵荣方说。

    “今年,我们将与浙大合作,到时村里的葡萄一定会更值钱……”雷龙葡萄掌舵人蒋兴明告诉记者,他们将与浙大合作把葡萄脱皮加工成葡萄醋,提高产品附加值。

    “这就是我们试验区里推行的‘1+1+n’联盟合作体系。”该镇有关负责人说,试验区围绕瓜果、水产、功能水稻等产业,以浙大首席专家教授为主导(“1”),区级农技专家协助参与(“1”),与区域内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n”)建立项目合作关系,从而探索“专家+企业+基地+农户”四位一体、利益联结的新型农技推广新模式,加快区内设施农工业、多功能农业及其它生态高效模式的全面推广。

    居住革命

    带动生存变革

    与以往不同的是,试验区里的农房建设既贴心又超前。“我们取消了自行车库,一楼是按车库标准造的。”该镇党委委员、章家埭村党委书记汤水根告诉记者,新农房一楼采用多功能设计,既能摆放农具、农资又能作家庭汽车库,还能操办农村的红白喜事。

    “试验区还在探索新型的安置模式,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将旧房拆迁面积换成住房、店铺或产业园内用房面积。”据介绍,当地结合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宅基地复垦整理,建立宅基地公寓房置换、产业用房置换、货币置换新机制,加快了农民居住点撤并和新社区建设速度。不仅如此,灵活的置换方式还能调动区内“转业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将来,大量搬进“田园城市”的新农民可以选择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不仅如此,试验区还将社区建设的“居住功能”与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结合起来。在紫金桥村打造商贸居住型社区,在移沿山村建设生态居住型社区,在路村营造特色观光型社区……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商贸街、湿地休闲度假、古村落农耕文化旅游等一系列经济产业的孕育而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试验区还在探索村庄撤扩并后的管理模式。“试验区的‘两集中’就是将居住区与产业区分别集中,这为日后的试验区管理确定了方向。”据介绍,过去行政村经济社会的综合管理模式将在试验区内发生变化,产业经营管理与社区服务将分离。试验区建成后,将按照强村扩权、方便群众的要求,区、镇采用授权、委托、代理、代办等办法,创新新社区管理方式,而此前承接试验区融资建设项目的公司将向产业管理方向转型。

    

  • 87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