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伊始,全球经济危机阴霾下的浙江江鑫锻造有限公司开工率已不足60%,一批技术工人面临无岗可上的窘境。
无论是公司生产的内销锻件配件,还是出口到国外锻件产品的订单,都全面萎缩。产能严重不足,员工思想波动大,产值锐减,“江鑫”走到了一个或消极等待或主动突围的“十字路口”。
董事长卢秀富和决策层在会议室苦苦思索了两天两夜,最后做出了决定:抓住订单减少,空闲时间多的“喘气”期,对企业发展做一次新的“锻造”。
一年后的今天回头看,这次新“锻造”的路线图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先从员工技能升级入手,再到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最后抓精放粗,实现走高端客户和中高端市场的完美转“危”为“机”。
员工技能培训升级
应该说,以生产汽(摩)车配件、五金索具等类钢质模锻件以及各类锻件的“江鑫”,其近800名员工都可以算得上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其中挂在通往技术检测大楼门旁的一块2007年就获称为“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的牌匾说明,“江鑫”并不缺乏高技术人才。
“但应该承认,那时公司绝大部分的员工掌握的是初级技能。”公司总经理梁文胜说,经济危机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些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但这又无奈地受制于工人技能过低的现状。因此,要突破过多低端锻造的瓶颈,对员工进行一次全面技能提高势在必行。
“江鑫”的做法是:把所有的高级技术员整合成一个技改小组,其他员工轮流分批培训,轮岗空闲的员工到技术中心接受培训,并且发放基本工资。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首先最大限度的稳定了员工思想,防止技术人才的流失。通过员工技能的培训升级,又为企业下一步突围打下了基础。
装备全面更新换代
在完成人才这个“软件升级”后,“江鑫”打出下一张突围牌:淘汰一批产能低下的生产设备、工艺、流水线、甚至是管理体系,进行一次硬件大提升。
说易做难。此时对“江鑫”最大的压力就是资金投入。从去年5月开始,在引进的生产和检测两大类设备设施中,仅从北京机电研究所购买的楔横轧机制坯设备就要400万元,这对当时原材料不断上涨,企业销售总额锐减的情况下,逆市投入的胆量尤需赞叹。
一位老员工这样感叹道:“现在仔细想想,不得不佩服决策层看得远。”
怎么理解这种感叹,再次以引进的楔横轧机制坯设备为例。据介绍,之前,“江鑫”加热一个普通锻件要7秒钟,但要用手工放料的电炉加工法,在这种电炉上有一个秒表计时器,每当加热到规定节点,秒表再归零。随后,操作人员再往内加料一次。由于工人是按计件算工资,这就出现有些员工因求快,也许没到7秒钟时就往里面加料,使得一些产品存在质量隐患。
“引进楔横轧机后,加热自动计时和一次成型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梁文胜说,首先这个设备可以根据产品不同类型自动设定时间加料,某些产品可以一次成型,省去人工,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质量受控,满足客户对质量的要求。
与此同时,相应的生产工艺、管理体系等都在同时改革。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除企业原有的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6S”现场管理外,仅去年4月到10月,“江鑫”一口气通过了中·德政府环境保护合作、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5方面的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