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西溪绿洲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又一制高点

作者: 时间:2010年06月02日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余杭创新基地: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又一制高点

    日前,以上海龙软等20家上海IT企业为先导的西溪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在杭签约,入驻位于杭州城西的余杭创新基地。这是继阿里巴巴等一批高新技术标杆企业相继进驻后,余杭创新基地引进的又一个高质量的重大项目。该项目将着力推动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标志着余杭创新基地拥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近年来,余杭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总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并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和总载体。位于杭州西郊余杭组团的余杭创新基地就是余杭区委、区政府大手笔打造的创新大平台。由于阿里巴巴、上海龙软等一批著名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入驻,余杭创新基地正在成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又一个战略制高点。

    定位:西溪智慧绿洲  人本产业基地

    余杭创新基地是杭州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的拓展区块,定位为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规划总面积达到98.9平方公里,是杭州城区目前最大的高新产业发展连片地块。基地由余杭组团(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建设管理,将打造成为以高教、高新和高尚居住为显著功能特征,融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科技之美和艺术之美于一体的城市示范区。

    经过严密论证,基地将发展战略定位为“西溪智慧绿洲、人本产业基地”,提出“人本产业集成导向”概念,为长远发展勾画了清晰、科学的蓝图。创新基地将重点发展以软件、互联网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数字化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大力培育高等教育产业、总部经济、实验室经济,带动发展各类研发设计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各类规划设计产业;着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健康产业和绿色产业,包括适度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慧医疗、生态住宅产业,从而逐步形成“智慧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在三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湿地风貌,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发挥资源共享效应,促进相关产业的有机整合,积极引导形成创新型产业生态系统,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本产业集成。

    西溪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项目占地约150亩,定位打造一个以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商务、数据处理、ICT产品研发销售和服务等业态为主,以面向上海和海外的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高端知识服务外包为特点的产业积聚基地。上海龙软等20家上海IT企业将首批入驻园区。

    优势:区位、科教、生态、人居得天独厚

    余杭区委、区政府之所以选择在杭州城西的余杭组团内打造大型创新平台,是因为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人文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人居条件良好。

    区位优势。创新基地紧邻杭州主城,距主城商业中心和西湖仅15公里;贯穿园区的02省道、文一西路、文二西路以及多条城市快速道路,使创新基地与杭州主城区完全实现无缝连接。规划中的杭州地铁2号线、5号线,环绕创新基地的杭徽高速、绕城高速和建设中的杭长高速、留祥快速路,更是拉近了基地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时空距离。

    科教优势。基地东侧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地南侧是汇聚了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众多院校的小和尚高教园区;基地园区内,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浙江省委党校已先后建成,占地3000亩的杭州大学城正在建设之中。周边丰富的高教资源使创新基地的高教优势初步显现。

    人居优势。创新基地凭借优美、便捷的生态、区位优势,吸引众多知名房产品牌入驻,随着1000万平方米高档楼盘的成功开发,“杭州城西高尚居住区”的概念业已成熟,这里已经成为创新人才的理想栖息地。

    生态优势。创新基地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产业园区之一。坐拥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市和余杭区近年已投入资金近200亿元,这样一个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野趣横生、空气清新的环境,给创新基地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想像空间。

    目标: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和谐示范区

    余杭组团(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紧紧围绕打造集产业、科技、生态、人居和现代城市元素为一体,最具创新活力、最具投资潜力、最具生态魅力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和谐示范区的目标,计划通过五年到八年时间,将创新基地建设成一座融合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科技之美和艺术之美的低碳卫星城。目前,创新基地已完成总体规划和各主要单元详规,做好31平方公里核心区块的城市控规整合。

    在总体布局上,基地将形成“一心两轴、两片多点”的总体格局。公共主中心设有行政办公、商务办公、文化、大型商业等功能,辅以研发创新、配套服务、南湖旅游等多个次中心。目前创新基地重点开发区块55平方公里已完成控规。

    在路网建设上,创新基地将实施“六纵八横”的路网结构,大部分可与杭州主城区路网无缝对接。在基地外围还有临余路、闲祝路、015省道可与周边镇乡及临安、富阳连通。随着杭长高速即将建设及地铁3号线、5号线规划的逐步实施,基地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将逐步显现,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时空距离不断拉近。

    在城市设计上,创新基地最为独到之处是将建设成为一个生态主框架支撑下的绿色新城区。基地地处西溪湿地,境内及周围河网密布,生态环境极为优越。因此,基地将融开发与保护为一体,突出“生态带”建设,在城市腹地形成10余平方公里“Y”字形生态核心。同时,基地将在水网纵横、湿地连片的剩余建设区片实施嵌入式开发,建设生态科技岛,形成生态岛状城市功能区。生态科技岛是创新基地独有的创新型城市CBD模式,以迎接当前企业总部选址郊区化、办公空间生态化发展趋势的EOD(生态办公区)模式,这是创新基地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

    招商:大资源、大服务、大配套各显神通

    2009年4月,创新基地经浙江省发改委认定为“杭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溪(余杭)拓展区”,10月份,又经市相关部门认定为“杭州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杭州市特色软件园”,进一步提升了基地品牌形象。从此,余杭千方百计,各显神通,全方位招商引资。

    大资源招商,筑巢引凤。一是土地招商。作为杭州“最后一块、最好一块”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块,创新基地立足构筑城西高新产业大平台,充分利用优质土地资源优势,坚持坐地招商。二是楼宇招商。为了满足诸多跨国公司、科技型初创企业的空间租赁需求,创新基地自主开发建设了“西溪科技岛创业中心”,做“孵化器”,更做“加速器”。目前,首期5万平方米将于5月底完成简装修,二期将动工建设,吸纳和承载高新技术、信息服务等企业入驻,培育入驻企业茁壮成长。三是存量资产招商。为将有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创新基地摸清家底,整合资源,出台相关补助政策,集中开展存量厂房招商。

    大服务招商,宾至如归。创新基地认识到,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真正吸引企业的是园区“软实力”。创新基地十分注重亲商理念,着力组建一站式服务中心,直接代表管委会统一对外办理国内外企业登记相关手续、履行集中审批事项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和指导服务职能,力求形成“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

    大配套招商,锦上添花。一是在商业配套上下工夫。为了给入驻企业和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配套,创新基地立足造城理念,着力引进新开元五星级酒店、大禹谷旅游度假中心等商业配套设施。二是在政策配套上提供支撑。为解决入驻企业后顾之忧,创新基地出台了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税收奖励等一系列政策,并为特别优秀项目开辟“一事一议”通道,寻求双赢。三是在服务平台建设上未雨绸缪。为给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借助龙软集团的资源优势,建设基地公共数据网络、数据中心、技术支持中心等公共服务技术平台。通过企业化运作,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基地规范运作和高效开发。

    目前基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形势良好,备受海内外投资者热捧。现共累积在谈项目60余个,其中外资项目18个。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科技园、联强国际、西溪沃尔玛、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同花顺等10个产业项目已于2009年动工建设,其余还有已摘牌项目10个,已注册落户项目14个,已签约项目17个,基本形成了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设计产业、健康产业、创意产业、光伏产业等几大集群,具备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进度:2010年将完成总投资69亿元

    2009年以来,创新基地大手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投入10.57亿元,2010年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亿元,完成总投资69亿元。

    道路建设规模化推进。2009年基地启动区内17条道路建设,2010年还将启动13条道路建设,从而确保通过三年建设,拉出基地相互畅通的路网框架。

    环境工程进展顺利。文一西路沿线22万伏高压线上改下及两侧50米绿化带、中央公园等工程均已启动建设。2010年基地还将实施区块内4处河道港闸建设,抬升区域景观水位,构建防洪体系;开展4条河道整治工程,改善水质及环境,进一步凸显水乡湿地风貌。

    配套设施及时跟进。2010年余杭组团科创中心大楼(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期5万平方米将完成建设并试水运营,周边人才公寓一期将启动建设;软件配套方面,基地将引进风投机构,配套种子资金,制定孵化方案,大力培育科技型和发展型中小企业。下一步基地将逐步完善行政服务体系和审批代办工作程序,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流的投资和创业环境。(周锋)
 

  • 19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