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20%;利润增幅50%。
这两个数字在许多外行人看来没有什么,但只要是从事外向型纺织服装行业的人都知道,在海外经济形势严峻的情景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成绩来自于我们较早实施转型升级,以及应对危机的自信。在德清华丝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沈维龙的办公室里,他解释。
一个决策:减法迎来大市场
位于德清经济开发区的德清华丝纺织有限公司,是德清较早引进的一家杭资企业,主导产品是面向中高端群体的服饰。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华丝”红火的外贸出口受到了影响。
“虽然预感到了危机,但作为纯劳动力密集型、纯出口高档产品、消费对象又是金融危机中直接受到冲击的群体,我们遭遇的困局远大于一般的纺织企业。”沈维龙回忆说。
市场经济,不进则退,适者生存。一直以中高端人群为消费对象的“华丝”,开始压缩生产规模,调整客户订单;“我们首先减少高档产品,恢复中档产品生产,通过产品下移,把以往不接受的二线产品顾客重新拉回”。
适当放低“身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中高端市场,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华丝”的这个减法举措,果然奏效。在危机期间,“华丝”同期产值虽然减少,但是市场并没有萎缩,企业人心也很稳定。
“全球需求萎缩,市场产品转移,必将带动技术、人才的转移”。沈维龙说,我们抓住危机中的机遇,低成本吸引欧美一些中高端服饰研发中心的人才到我们公司,壮大公司实力,提升战斗力。
有的放矢,“华丝”在危机面前,跑赢了对手。“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外市场又出现恢复性增长,我们又开始加大生产高端产品力度。今年以来,订单很多,出货计划已经排到7月份。”
一场革新:管理制定新规矩
企业决胜,管理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企业遭遇危机时,平时的诟病会显露,管理对企业的生存作用就更能凸现。沈维龙向记者阐释了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
沈维龙举例说,在质量管理上,对每一件下线的服装,从边角到纽扣,哪怕有一点点的瑕疵也要剔除。产品质量过硬,不仅使得“华丝”生产的每件服装价格比同类产品至少高出3美元,而且吸引了“ARMAN”、“ISSALONDN”、“SAVAGE”等大批国际知名品牌前来下单,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生产的每件服装都是高端产品。
以往他们对业务员的跟单随意性大,危机爆发后,对业务员制定了新的规矩:在业务上由公司统一接单,再分配给业务员跟单,避免了业务员离开公司的同时带走业务的弊端。
传统流程中,服装工人做领子的专门负责做领子,做袖口的专门负责做袖口,互不影响。但是现在每名工人在整条流水线上完成自己的工作,前后道工序必须紧密配合,生产效率提高了30%至45%,而且质量也比以前更有保证,因为第一件衣服生产出来以后就可直接检验,如果有质量上的瑕疵马上就可以进行修正。“即使出次品也只有一件,而不会是一批,这对传统的服装生产流程而言是一个进步,更是一次成功的转型升级。”
生产流程的改进,不仅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增加收入,提高积极性,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去年全年没有因为质量问题出现赔偿事故。
一个提升:手中有粮心不慌
服装行业是一个时尚前沿的特殊行业。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款式是关键,而设计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华丝”近4000员工中,专门从事设计的专业人才就占四分之一,而且目前公司还在设计上扩大投入。
靠贴牌加工为主的“华丝”为何如此注重设计?
“企业升级的需要!”沈维龙说:“贴牌不应是仅仅‘借名’,一定程度上是缩短创牌的时间与成本。我们也不肯长期依靠贴牌,不去创自己品牌。但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形下,贴牌是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去年,“华丝”关掉了一家分厂,调整了不少部门,但是设计中心依旧,而且充实了设计中心的设施与人员。
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服装把目光投向“华丝”,看重的就是其设计能力。如今“华丝”拥有两个大型服装设计中心,300多名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心,设计人员画出新款服装草图,其他设计人员马上就打版制样,大大缩短了从设计到生产的时间,也为新款服装提前上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像“ISSALONDN”、“SAVAGE”这样的国际品牌,现在已经把设计从本部“搬”到了“华丝”。很多时间,外商干脆是拿着“华丝”的设计图纸和样品,直接召开订货会。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档名牌服装企业纷纷以把产品交给“华丝”加工为荣。德国GERRYWEBER公司还计划与“华丝”合作成立设计研究中心。
设计人员掌握了国际服装流行趋势,使得“华丝”在与外商的谈判中多了一个筹码,让其加工的服装价格远高于同类企业的加工价格,平均利润提升了30%至50%。
今年以来,虽然欧洲经济又出现新变数,但基本市场在欧洲的“华丝”凭借其实力与自信,市场份额不减反增。沈维龙说,不懈的转型升级为企业争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赢来了漂亮的弯道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