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市场“大洗牌”
去年10月,一则招聘信息引发业内热议。一向行政任命的绍兴银行行长一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行长应聘到任,称呼还是“行长”,性质却陡变——以往是行政任命的国企官员,如今是市场选择的职业经理人、CEO。
“人事改革是绍兴银行本轮改革的重点之一,今后,市委、市政府只管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一人,行长等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市场化选聘,取消原来的行政级别,定位为职业经理人。”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指出。
新班子成立,改革的大幕便徐徐拉开,变化接踵而至。新一届董事会以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方向,首先向内部机构和管理体系调整“开刀”。
组建大公司部,在大公司部内又组建大客户事业部;组建大个金部,将小微部并入个金部,搭建投行业务框架,分债券、票据、同业、资产管理四大业务条线;将分中心设到上海去;精减行政部门,将办公室、董监办合并减至6名工作人员,提高内部运营效率。
架构的调整,伴随着人员配置的洗牌。去年以来,绍兴银行从高管层、中层管理干部、员工队伍三个层次依次推进人事改革,除了去年底完成的“市场化遴选行长”,今年初又选拔了15名有能力、懂业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均为“80后”、“90后”)充实到支行行长、科长和管理科员队伍。有上必有下。新设立的“安置中心”让绍兴银行这家国有企业的饭碗变得不那么好端:部门改并过程中产生的8名“冗员”划入安置中心待岗。
与此同时,员工的收入与各项指标挂勾,增加绩效工资比重,按季考核排出名次和ABCD四个等级,实行末位淘汰制。薪酬水平拉开差距,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只要干得多、干得好,就能拿得多,职业远景也更美好。”业务骨干孟刚对银行改革充满信心。
创新服务“接地气”
打造“绍兴版”的社区银行服务体系,是绍兴银行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绍兴银行创新服务模式、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
“经营层按照董事会的要求,计划设立10家社区银行。通过对居民、商户、小微企业和“三农”面对面的服务,填补当前银行服务的真空地带,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绍兴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对于城商行来说,坚持“做小做专”,突出地域特色,深耕小微市场,是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眼睛向下业务下沉,把服务做到居民家门口。”这位负责人表示,“在移动终端时代,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手机银行优势,将其推向农村,帮助农民通过手机银行来理财。”
改革的效果直接体现在产品的创新上。今年以来,“政府转贷基金”、“应收账款质押”、“无还本续贷”、“公存溢”等一大波全新的金融理财产品接踵上线;“票据池”、“天天盈理财”、“保贷新”、“小贷通”、“专业市场融资”、“并购贷款”等另一波新产品正在研发中。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持续发酵带来的是一连串数字飘红。截至今年5月底,绍兴银行资产总额618.44亿元,比年初增加73.97亿元,增幅13.59%;各项存款余额443.58亿元,比年初增加34.04亿元,增幅8.31%,存款增幅高于全省城商行4.2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347.08亿元,比年初增加25.08亿元,增幅7.79%,贷款增幅高于全省城商行2.05个百分点。今年新增表内外授信105亿元,授信额度为该行建行以来同期最高,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经济发展。实现营业收入13.59亿元,同比增加2.94亿元,增幅27.56%,拨备前利润3.7亿元,同比增加0.5亿元,增幅15.6%。
“我们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客户金融服务专家银行,努力实现三年资产翻一番、五年利润翻一番,成为一家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商业银行。”绍兴银行董事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