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大东南股份有限公司光学膜新材料诸暨车间,最后一个集装箱货柜稳稳卸载。至此,30个集装箱的高端进口设备全部到位。“马上投入设备调试。”公司董事长黄飞刚对记者说,光学膜新材料两条生产线即将投产。
三年前,“大东南”启动光学膜项目,目前已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项目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5万吨。像“大东南”这样,以研发创新为突破口,加速向产业链高端挺进,打破企业成长“天花板”,诸暨上市企业迎来新一轮“升级潮”。今年,诸暨市上市公司新上项目13只,总投资15.91亿元,涉及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3.41亿元,3只项目投产。
受国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依托传统产业发家的诸暨上市企业,遭遇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等瓶颈。“新的市场格局下,加大研发投入,抢占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突围之举。”诸暨市上市金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新上项目直接带动关联企业上百亿投资。
家电行业持续低迷,为高端家电品牌配套生产漆包线的露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跟着下跌。2010年公司启动产品结构深度调整战略,由传统产业铜加工制造向新兴产业蓝宝石长晶炉装备产业切换,自主研发并掌握蓝宝石长晶炉核心技术。去年4月,“露笑科技”联手全球最大手机盖板供应商——伯恩光学,开拓蓝宝石晶体市场。目前,公司已成为苹果、三星公司玻璃面板最大供应商。2014年,蓝宝石长晶炉及系列产品销售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9倍多。今年,公司拿到的长晶炉订单总额已达到7亿元。
果断削减旧产能,腾出有效资源,攻占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大东南”持续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国际金融危机后,‘大东南’出现销售增长、利润下降的趋势。”大东南集团副总经理赵利明说,一增一降的根源是传统薄膜产能过剩,跑量不赚钱。2012年,公司投入6000多万元,联合中科院、浙江大学,创建高分子膜实验室,成功开发一系列高端产品,打破国际垄断。
目前,引领“大东南”主业升级的“三驾马车”:光学膜、锂电池离子隔离膜、高温超薄电容膜等项目进展顺利。其中,年产6000万平方米锂电池离子隔离膜已投入小批量生产;一条年产8000吨高温超薄电容膜生产线去年投产后,今年又研发出新品。“比头发丝还细!”在研发室,赵利明指着一片电容膜透露,目前业内标杆企业正对该产品进行试用反馈。与此同时,“大东南”削减低端薄膜产能高达5.5万吨。
瞄准环境产业,由主营油品销售转攻新型环保节能化工原材料的开发生产,今年,海越股份总投资150亿元的138万吨丙烷和碳四混合气深加工项目启动。海越股份的目标是以此为跳板,打造全球领先的清洁汽油添加剂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