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投入亿元创新驱动发展 “银田化纤”十年苦捻一根线

作者: 时间:2013年07月18日 信息来源:衢州新闻网

     浙江在线07月16日讯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常山县新都工业园区的浙江银田化纤有限公司,迎面“扑来”的是热火朝天的技改场面。公司技改项目组成员,正在进行前纺生产设备的布置和安装,这条新引进的生产线,计划投入1500多万元,年初开始施工,预计11月份完工。这是“银田化纤”10年来持续进行技改、创新驱动发展、致力于纺造更细线的一个缩影。

    由“粗”转“细”的嬗变

    在高档缝纫线细纱生产车间,这里的每台设备长达30余米,车间里22台机器只有5名员工,产品细得像头发丝。

    “这还不算最细的,最细的成品能3条并排穿过一个针孔。要是换成以前的设备,是绝对生产不出来的。”公司副总经理汪晓虎介绍,企业创办于2003年,当时的产品只能用于牛仔裤和窗帘上的缝纫线。渐渐地,企业意识到只有把产品做得更细,才能往高端方向转型。2006年,企业开始技改,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自动络筒机的改造,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设备更换为半自动的,此后又更换为全自动设备。

    “设备更新了,技术怎么办?”笔者问。“企业提供比大城市更丰厚的待遇,可人才还是挖不来,我们只能‘送出去’。”汪晓虎说,公司向大城市的合作单位免费输送劳动力,10多名员工轮批去培训,时间为半个月至1个月,把技术学到家。”

    “技术到家后,产品才能越做越细,现在看到的细纱,是新一轮技改产品。”汪晓虎说,企业又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国际水平的新型全自动细纱机长车,全面实施年产3000吨新型涤纶纱技改项目。如今,每年都有技改项目,10年来累计技改投入近亿元。目前,公司拥有8万纱锭、4万捻线锭的生产规模,年产各类纱线1万吨,其中涤纶缝纫线7000吨。

    “银田化纤”在管理上也转变思路,由原先的纵向管理转为横向管理,由一人管理所有生产工序,改为分工序专人负责管理,且规定1人管理不超过50人。

    十年苦功捻一线。设备、工艺、操作水平、品质管控等环节上的精益求精,使“银田化纤”实现了从“外衣”向“内衣”缝纫线的成功转型。汪晓虎说:“如今,企业有了市场价格的谈判权,产品的毛利润由原先的每吨6000元提高到9000多元,用工精减了40%,员工劳动强度减轻了,工资却提高了一倍。”

    一根细线“穿”出国门

    走出车间,笔者看到过磅后的成品被装上集装箱。汪晓虎指着成品说,每月15日之前,要把6个每车25吨的集装箱成品运往宁波港,通过海运发往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

    “通过合作,企业迈出出口的第一步。”汪晓虎介绍,2006年企业转型时,向大企业输送免费劳动力过程中,对方看到了“银田化纤”的生产能力,订单也接回来了。一年后,一些落户宁波的中美、中韩企业,了解到给他们供货的终端生产商是“银田化纤”,就主动找上门建立合作关系。

    其实,“银田化纤”早就树立了“一根细小线,穿遍全世界”的目标,在创办初期就通过了相关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产品符合欧盟RoHS指令要求,可以销往全世界。

    目前,企业年产值已超2亿元,在产业规模尤其是在涤纶缝纫线行业的产量上,跻身全市第一位、省内前六位,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通讯员李祯

    编后

    “银田化纤”十年苦功捻一线,投入近亿元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紧扣市场脉搏、对接市场前沿搞创新、搞技改,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品牌知名度,企业才能降低投资风险,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企业用工成本愈来愈高的今天,我们期待更多企业能像“银田化纤”这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创新驱动,提升质量和效益来赢得可持续发展,在壮大企业自身实力的同时,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再添一把旺火。

  • 97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