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房地产:是问题,更是机会

作者: 时间:2010年01月26日 信息来源:瞭望

    “新房改”:最大规模吸收流动性

    我们能否有目的地复制1998年房改的过程——释出较少的货币,创造较大的增量财富,从而达到吸收过剩流动性的目的?

    一个显而易见的思路,就是盘活现有的存量。在土地市场招拍挂之前,大量的企事业用地都是通过划拨的方式取得的。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这些土地现在大多从城市边缘变为城市的中心,已不适于用作工业。如果将其改变用途(如工业改为商住)、增加强度(容积率),通过评估或招拍挂程序从划拨转为商业用途,价值立刻就可以翻倍。获得的资金可以以资本金的形式再次注入企业,从而大幅改善企业的融资能力。其原理同1998年房改类似,可以视作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房改”。

    根据厦门市的调查,仅全资市属国有企业,可以盘活的潜在存量土地就高达上百亿元。如果扩大到非市属国企、事业单位乃至非纯国有企业,数量更为巨大。扩大到全国其他城市,可以盘活至少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存量资产。由于投资极少(大部分位于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地段),几乎不用增加新的货币供给,就可以释放出被“制度”所压抑的巨额的增量财富。市场上的流动性压力也会随之减少。这是一副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且立竿见影的“特效药”。但相对于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其规模还远远不够。

    这就需要第二个更为主动的办法——复制1998年房改,大规模启动“全民最低保障住宅制度”:首先,大规模建设小户型保障型住宅;然后,以成本价卖给没有参加过房改(且在农村没有宅基地)的居民;获得产权的居民可以市场价上市转让。此时,“成本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额,就是社会新增财富。这部分财富没有增加相应的货币供给,可以起到1998年房改时同样的吸收剩余流动性的效果。

    假设建设成本(土地和建安成本)是每平方米4000元,市场价是每平方米8000元,每平米住宅就可以吸收4000元的流动性。假设每一套建筑面积是60平方米,就可以吸收24万元的流动性。如果全国每年解决2000万户居民的保障性住宅,就可以吸收4.8万亿元的流动性。三年之内就可以吸收数以十万亿计的流动性。

    同上一个办法比,“新房改”可能见效较慢——其建设周期需要至少2~3年,“房改”后的住宅也不会立即同时上市,与1998年房改一样,其吸收流动性的效果,需在以后数年逐步释放,但就吸收流动性的规模而言,没有任何产业可以与之相比。如果采用“先租后售”分期付款的办法,将“新房改”扩大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新增市民,其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还会更大,社会和经济效果也会更持久。

    表面上看,以低价格为低收入消费者提供住宅,与美国“次贷”有些类似,但实质上两者完全不同。同“次贷”模式相比,“房改”模式的最大不同,就是以成本价格(生产者价格)为住宅供给定价,以市场价(消费者价格)交易,价格的变动趋势是上涨;美国“次贷”模式则相反,以市场价(消费者价格)为住宅定价,一旦市场波动,价格变动的趋势是下跌。前者可以吸收货币,导致通缩;后者必然释出货币,加剧通胀。

    房地产:是问题,更是机会

    显然,“成本价”与“市场价”的差额越大,吸收流动性的效果就越显著。由于建设成本价几乎是固定的,市场高房价反而有利于吸收流动性。因此,只要减少银行的风险(银行完全退出投资性住宅贷款市场),就没有必要将房价作为政策直接打击的重点。随着流动性的吸收,通货膨胀的预期势必减弱,加上保障房供给的增加,双管齐下,迅速飙升的房价被釜底抽薪,房价高企的“炎症”,就会不治而愈。

    在上次金融危机中,公共组屋为新加坡住宅主流市场提供了基准价格。因此,尽管高端投资型住宅价格跌幅高达50%,但由于其所占市场比例很少(不到30%),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远小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旦金融市场与投资住宅市场区隔,高端投资型住宅价格的涨落,就如同古董市场一样,变为局部市场的孤立现象。政府只要控制住保障房的市场价格,并使之成为市场供给的主体,整个房地产市场就有了一个“稳定之锚”,政府就没有必要对高端住宅价格进行直接干预。

    30年改革开放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在没有理解价格形成机制的深层原因之前,仓促出台政策,直接打压房价,很可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理解市场价格,利用市场价格,并因势利导,寻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才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治本之策。

    1994年治理经济过热时,抽紧银根导致了大批的烂尾楼和银行烂账。但谁也没有想到199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的房地产居然独撑大局。1998年的房改,不仅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中国经济,而且启动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长的“黄金增长期”。历史经验表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政策设计得好,我们就可以再次将房地产对经济稳定的威胁,化作发展的机会,帮助中国躲过可能存在的超级通货膨胀的威胁,率先走出金融海啸的阴影。□(作者为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教授)

  • 136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