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义乌来料加工业呼唤“升级版”

作者: 时间:2010年01月22日 信息来源:浙中新报

    “最早的串珠、打结等传统来料加工业务,已逐渐被更高层次的加工方式所替代,来料加工的附加值正逐步提高。”昨天,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会长周伟力告诉记者,如东阳的编织腰带和中国结在款式上的创新,浦江水晶产品来料加工产业链的完善,仙居许愿灯材质方面的提升等,给如何提升来料加工产品附加值提供了借鉴版本。义乌市场极为丰富的商品资源和辐射能力,将给有意发展来料加工业务的地区打开广阔之门。

    东阳:

    编织腰带走国际路线

    多个小字母多条销路

    在墙上钉紧一个铁夹子,然后数好绳子先把一头编好,夹到夹子上,接下来,只要按着顺序编织,十分钟左右就能编好一条腰带。对东阳不少镇(街)的妇女来说,这意味着赚到了七八角钱。

    “其实,一些有想法、有创意的熟练编织工,已不再满足于这种传统的编织工艺。”东阳市驻义乌来料加工联络处负责人厉志洪告诉记者,编织腰带是东阳的优势来料加工品种,但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机械编织腰带,给传统手工编织带来冲击,要保住原有优势,就得想办法体现出传统手工艺的特色。现在,外贸编织腰带正在尝试融入新的时尚元素,以提升原有来料编织工艺的附加值。

    在销往国外的编织腰带上编入外语字母,是东阳来料加工户转变产品风格的一次有益尝试。例如,进入美国市场销售的编织腰带,有加工户想到在上面编入各种英文字母,或简单的单词,就像美国人喜欢穿印有中文“龙”、“福”等字样的服饰一样。小小的创意,吸引了不少外贸采购商的眼球。

    厉志洪介绍,普通编织腰带的加工费一般不到一元,而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腰带,如果用最好的材料来编织,加工户每编一条就能赚18元,两者的加工费差价近20倍。

    手链编织也是近期才普及的新产品。厉志洪介绍,去年下半年,接到一批美国学生用的手链订单,在夏令营时每人手上戴一条,相当于普通手链。这批编织手链因为技术要求比较高,一开始当地没什么人会编,只能一个一个教给加工户。现在,大家的编织手艺明显有进步,以后可以多开发类似的样品供采购商,或者经营户选择。受此启发,目前一部分有想法、有手艺的加工户也在积极寻找新的附加值增长点。

    据了解,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东阳市的编织腰带来料加工业务却逆势而上,不愁订单,这与加工户不断挖掘编织腰带的工艺含金量有一定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东阳编织腰带的产量占义乌市场销量的九成左右,而且形成了加工产业链,出现了像横店镇官桥村这样的加工专业村。

    

    浦江:

    从来料加工到来样加工

    产业链条替代零散接单

    “以前是浦江的加工企业来义乌市场找订单,现在是义乌的经营户主动去浦江找加工户。”浦江县驻义乌来料加工联络处负责人介绍,浦江县目前已形成数条完整的来料加工产业链,尤其是水晶行业,只要客户拿来样品和订单,相关的原料采购、加工、组装及成品包装,都可以在浦江完成。

    来料加工和来样加工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真正的差别经营户心里最清楚。在义乌经营水晶产品的浦江经营户陈玉环告诉记者,以前拿到来料加工的单子,由于款式众多,几乎每种产品都有数个环节需要发往金华、兰溪和安徽等地加工,运送货物的费用和路上来回耽搁的时间不算,有些精致的水晶材料还会因为人为原因浪费一部分,影响了交货时间和数量。不但要自己赔钱,在客户面前也失了信誉。

    “现在水晶产业有了完整的加工产业链,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陈玉环算了一笔账,和以前相比,做一笔同样产品、同样总价的生意,所节省下来的原材料和运输成本占订单总额的5%左右。换句话说,在浦江本地加工水晶产品,一方面让更多农村妇女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利润率。另外,对经营户提升市场竞争力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前期,浦江县发展来料加工办公室结合浦江水晶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定位,注重引导,提出了重点发展壮大水晶来料加工的思路。在其牵线搭桥下,由义乌市妇联、义乌市工商局小商品市场分局及来料加工联合会组织15名水晶饰品企业的负责人和市场经营户前往浦江,与当地20余名水晶饰品类来料加工经纪人进行现场对接,就长期合作达成相关协议。这批经纪人今后接到的所有订单,最终会下发到浦江的加工户手中。

    据介绍,以前,水晶产品来料加工多由加工户自发形成,没有形成互通有无的加工体系,不少产品不得不去外地加工。从去年开始,浦江县成立了发展来料加工办公室,并在义乌设立了来料加工联络处,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对接、发布来料加工信息等业务,逐步完善了浦江优势产业的来料加工产业链。

    记者从浦江县妇联了解到,为鼓励发展来料加工,浦江县委、县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加工户牵线搭桥,还对优秀经纪人、示范加工户、示范村给予奖励政策。据统计,除了水晶产品,浦江来料加工已拓展出串珠、绗缝、饰品、服装、锁具、插花、饰品包装、九字针等数百个品种,发展来料加工已成为解决浦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仙居:

    孔明灯更名许愿灯

    升级纸套触动大销路

    “以前叫孔明灯,现在都改名叫许愿灯了。尽管都是同一种产品,但对消费者来说,许愿灯给人的感觉更加浪漫和温馨,销路也越来越好。”在义乌市场经营许愿灯的业主黄先生介绍,从2008年开始,许愿灯仿佛一夜间走红,连远在国外的华人也会买上一些带回去。

    据了解,古代放飞孔明灯,一般都在农历七月半这天,是人们超度亡魂、祭祀祖先,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曾一度盛行于西南地区。后来,又有华人把这种做法带到了东南亚地区。在经销商眼里,延续下来的孔明灯放飞习俗,无疑是一个可供挖掘的大商机。

    “近年来,正月十五、中秋节,甚至一些民俗节日,都兴起了放飞孔明灯,这给仙居孔明灯来料加工提供了发展契机。”仙居县驻义乌来料加工联络处负责人王金条介绍,孔明灯卖得如此火热,一方面是商家把它更名为许愿灯,更换了它原有的寓意,适合每个普通消费者使用;另一方面,制作许愿灯外套的纸质也有了很大改进,采用了不燃烧纸张,让消费者消除了对发生意外的担心。

    “许愿灯这两方面的变化,直接带动了市场的接受程度,继而拉动了许愿灯来料加工业务的快速发展。”王金条坦言,尤其是不燃烧纸张替代传统纸是一大进步,许愿灯在放飞途中如果遇到大风,中间的火烛碰到纸外套就会熄灭,提高了放飞安全性。这也是为什么一到民俗节日,就有这么多人买许愿灯的原因。

    据了解,来料加工一只许愿灯,加工费用为三四角。虽然单只加工的费用不高,但胜在量多。目前,仙居县已形成不少专业生产许愿灯的企业,承接的业务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通过义乌市场对外销售。

    

    除许愿灯,仙居在其他行业也紧跟义乌市场变化,通过各种对接洽谈会,依托义乌市场发挥仙居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做大来料加工业,实现互利共赢。

    

  • 上一条:没有了
  • 下一条:浙江金华2.5万余家网店 第三产业浙中经济增长主力
  • 本网编辑:
    • 2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