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 “山东新厂区已经投入生产,这里提前退出污染项目。”日前,位于椒江三山化工区的永翔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2011年,在椒江区医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下,永翔公司为做好产业承接,投资五千万元,在山东购置土地,兴建了一个拥有GMP车间的新原料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如今,它在政府规定项目退出时间前,成功“转型”。
永翔公司的转型并不是孤例。天一化工厂已有2个医药中间体在山东新厂区生产,并计划在下阶段再建7个生产车间和3个仓库;丽晶化学有限公司在山东的新厂区已建成2间仓库,计划明年部分投产,2014年全部投产。海正药业、海翔药业、抗美化工等企业都在市外加紧建设新厂区,计划近期投产。
与此同时,转型升级的程度不断深化。2011年底,退出23个恶臭项目。2012年8月31日前,11家医化企业关停了27个发酵项目,11月底前,这些恶臭项目生产线即将被全部拆除。12月31日前,椒江区医化转型办将再关停13家企业的20多个项目,并于2013年3月31日前拆除这些项目的生产线。
“一年来,转型工作按设定计划进行,尤其外沙区块工作圆满完成,减少医化废气1505吨/年。”椒江区医化转型办主任徐明初说。
项目关停,企业并没走。目前,多家企业已建成制剂生产线12条,在建制剂生产线4条,拟建制剂生产线7条。
椒江区医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省政府《关于加强“腾笼换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不谋而合。所谓“腾笼换鸟”,就是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转型升级。
“腾笼换鸟”已初见成效。徐明初介绍,转型升级不是不要医化企业,而是不要污染。“我们引导外沙、岩头、三山医化区块发展总部经济、制剂加工基地及其相关产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