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之一:“求人”=乐趣
徐学林的经典之一就是“求人”。每次求教,均有所获,因此,“求人”成了他的乐趣,也成为宏业的兴业之源。
1993年7月,徐学林毅然放弃舒适优越的工作环境,走出市政府机关大院,健步跨上物竞天择、荆棘丛生的商战擂台,创办了台州宏业建筑公司。
创业伊始,两手空空。从军人到机关干部,再到商人,徐学林对经商还得从头学起。
但徐学林并没畏难,他不仅有军人的胆略,战斗的勇气,更有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谦逊之度。
1993年上半年,刚刚创办起来的宏业公司,获得了临海市巾山小区部分项目。工程开工后,徐学林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里,施工中遇到什么难题,他就去找工程师讨教,每次求教,他均有所获。从此,徐学林把“求人”当做一种乐趣,不管是在施工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或是与有关部门打交道时,大至批项目,小至办证件,徐学林总是先向人讨教,后再行办事的。这样,许多人都特别愿意帮他出点子、办事情。
徐学林的人缘,成了宏业公司兴业之源。在宏业公司迅速壮大的同时,徐学林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宏业在八面逢缘中从小到大,由大变强。2004年缴税达1000万元,今年预计缴税能突破2000万元。
徐学林说自己是特爱异想天开的人,他常说: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当他的异想天开在自己的企业找到一个结合的点时,就立即转化为企业的一个创新,并结出成果。
1995年,台州撤地建市,市行政中心搬迁至滨海城市椒江。这时,徐学林决定把企业移师椒江,抓住台州撤地建市的机会,借势发展企业。当时,台州的行政机关还都是租房办公,徐学林也在市郊租了几间房子开始创业。台州市的行政中心迁到椒江后,椒江开始大兴土木,到处是机声隆隆的建筑工地。而此时的宏业公司,还没有与本地同行竞争的实力,难以从新台州城市建设这块大蛋糕中分得一块。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徐学林并没有气馁。他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大项目,他就从小项目开始做起,卧薪尝胆,蓄势待发。经过2年的打拼,宏业公司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1998年,是宏业公司实现超常规发展的起点。这一年,宏业公司收购了两家建筑公司,扩大了规模,并升格为台州宏业集团,成为当地同行中第一家建筑集团公司,企业资质由三级晋升到二级,宏业办公大楼也落成了。宏业的这一举措,推动了椒江建筑行业的转制工作。从此,宏业开始起飞了。为了增强公司实力,宏业在长大的同时,向着做强的目标挺进。经过企业的扩张、整编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增强,集团通过了ISO9001认证。之后,企业通过招聘技术人员、制定新制度、确立新目标等,实现第二次飞跃。从台州宏业建设集团升格为浙江宏业建设集团。2004年10月,企业又升格为中国·宏业建设集团,至此,宏业实现了三级跳跃,产值、利税每年都翻一番。
徐学林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企业得到发展和推广,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早在1999年,徐学林一眼看准了商品混凝土的巨大市场前景,决定要创办一个商品混凝土生产基地。而在当时,商品混凝土还没人敢做,一是没有市场;二是投入资金大;三是政府能否支持推广使用还是个未知数。在忧虑时,徐学林找到了市建设局的有关领导一起分析:商品混凝土的价格高,用户不易接受,政府难以支持,是否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在现场搅拌混凝土的编制预算中,徐学林查阅到机械台班费每立方米5.94元,人工费每立方米19.8元。徐学林胸有成竹地说:我只要赚这两项的钱,每年就能赚500多万元的利润。这就是当时决定要建造商品混凝土基地的唯一依据和动力。徐学林认为,利润与风险并存,胆量与机遇同在。当年,宏业混凝土有限公司正式获批。2002年,与港商合作,投资350万美元,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台州宏业混凝土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徐学林给混凝土公司配备了最先进的设备。4套HLS120型进口主机,形成了年生产能力100万立方米的全自动生产线。由于首次使用商品混凝土,市场适应性比较差。投产当年,商品混凝土销售总量只有15万立方米,产值4000多万元。2004年,商品混凝土销售总量达32万立方米,产值1亿多元。2004年3月,该公司又上了第二条生产线,于当年7月投产,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成为目前台州市最大的混凝土生产基地。由于产品质量稳定,加上服务周到,供货及时,混凝土供不应求。今年可实现80万立方米混凝土,产值可达2亿多元。到目前,客户与该公司签订的混凝土供应合同达100多万立方米。
作为一家建筑企业,宏业集团较早涉足房地产业。但开发迟缓,在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开发热中,徐学林没有急于露面,却在思忖,思忖着不需投入许多钱就能开发的路子。果然,在2001年10月,椒江区葭芷街道东京村开始建造立地式排屋了。徐学林立即对他们说:“你们东京村是块黄金宝地,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在这样一块宝地上建立地式排屋,与整个城市太不协调了,我和你们联合来开发这块宝地怎么样?你们出土地,我来投资,我要把这块地建设成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生活区。”
徐学林提出方案告诉村民:小区建成后,村民可以按规划的土地面积无偿领到相应面积的套房,每间屋基可置换到120平方米的一套房子,附加一个10平方米的车库;物业管理费免缴10年等。
“村民不需投入一分钱,就可得到一套高档次、高品位的房子。”消息传出后,立即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同。
徐学林特有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开创了一个农民安置用地的全新开发模式,他的这一模式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给予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半、土地出让金免缴、契税缓缴等优惠政策。
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村民不花钱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不投入却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形象;开发商只少量缴纳规费便可以建设,降低了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2002年11月,东京湾小区的方案设计完成,宏业集团与具有资金实力的富尔达实业有限公司联手,迈出了联合开发的第一步。整个东京湾小区占地28万平方米,共有32幢高楼。2003年3月,东京小区正式动工。目前,一部分高楼已经结顶,台州规模最大的高层楼群已初展雄姿。一些地方听说徐学林的这个模式后,纷纷组团前来取经,现在已在不少地方推广。
“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徐学林把这句话铭记在心。
为人民服务,在一些人看来,只是挂在口头上的一句口号,而对于徐学林来说,却是他从小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追求。现在,他高声呼喊:“我有条件啦!我有能力啦!”为人民服务也成了宏业集团的企业精神。
早在1998年,宏业公司就成立了义务维修队,谁家的管道堵塞了,房屋渗漏了,义务服务队24小时上门服务。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服务队的员工总是随叫随到,把宏业人的爱心和热情送进千家万户。
说起为何要创办这支为民服务队,徐学林对记者说:普通的家庭没有工具,家里有个什么东西坏了需要修补时,往往束手无策。而自己的公司作为一个建筑企业,各种工具齐备,为何不利用企业的优势,为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呢?
宏业义务维修队成立后,椒江街头出现了一群特殊的“雷锋”。几年来,他们为市民义务疏通管道、修补房屋上千次,受到市民的广泛赞扬。前年夏天,椒江突降冰雹,一些民房被冰雹砸漏了屋顶、砸碎了玻璃。宏业集团为民服务队的5名队员,连续三天三夜为受灾的市民修补房屋,一共修好了20多间受灾民房。队员们到市民家里修理,不喝户主一口水,不抽户主一支烟。队员们说:为民服务,是我们宏业人一贯信守的理念。
平凡的人、平凡的企业,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徐学林的意志力、创造力和他朴素的亲民情怀,正是新台州商人最典型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