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9日讯 【全委会原点】
打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放大旅游业综合效应和富民功能,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基层对接点】
9月29日,常山县同弓乡伏江村太公山脚,村民洪永金开办的“白鹭岛农家乐”门前停满了小车,所有包间都已客满。“都是来看白鹭的游客。”洪永金说,乡里搞起生态旅游,他家的农家乐从3桌扩大到8桌,可仍然忙不过来,游客预定国庆长假席位已有17桌。
同弓乡是农业大乡,有“四季果园”之称,更是生态大乡,早在2004年就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省级鹭鸟保护区远近闻名。同时还有鸡公桥、同弓山古戏台等丰富的人文资源。近年来,该乡大力发展旅游业,借其带动作用,将生态、特色农业、人文资源串点成线,各产业协调同步迈进,实现了最大化发展。
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助推第三产业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景点紧凑、有特色,不虚此行。”在同弓山村枫树林农家乐,在此歇脚吃晚饭的游客细数一天行程:太公山观白鹭、现代农业园区采摘游、关庄村游鸡公桥和关帝庙、同弓山村赏古树林与古戏台听戏……不足3公里的线路上,分布着10余个各具特色的景点,这条同弓乡精心打造的“太公山—同弓山休闲旅游长廊”,吸引了众多游客。与此同时,乡里开始引导农民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开业半年,赚了10来万元。”“胖子饭店”老板洪小红,原本在外打工,今年回家办起农家乐,两相比较,还是在家赚得多。与之相似,同弓乡因保护生态需要,境内几乎没有工业,农民大多在外务工,而近年随着旅游业发展,大家纷纷回乡创业,仅近两年办起的农家乐就有9家,吸收就业50多人,年营业收入400多万元。
培育新产业的同时,通过发展采摘游、观光农业将旅游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交叉发展获新生。走进同弓乡现代农业园区,提子种植户张发根,正请人在自家的管理房墙上作风景画。“基地变漂亮,希望明年游客更多。”今年,张发根从采摘游中尝到了甜头,不但售出提子1万多公斤,而且还为他带来了大客户,“搞采摘游,乡里培训我们自己做导游,其中有个游客问得特别仔细,后来才知是企业老总,听完介绍很满意,一口气要了4000多斤当员工福利。”目前,提子即将下市,他32亩地产的5万多公斤提子已基本售完。不单是提子,水蜜桃、哈密瓜、胡柚也纷纷搞起采摘游,而近3年来来,同弓乡投入460万元改善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各类采摘节、文化节更是持续一整年,“四季果园”名副其实。
今年前8个月,同弓乡旅游吸引游客7000多人次,带动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收入580多万元。
【一线热议焦点】
同弓乡党委书记李莉:旅游业带动系数大,综合效应明显。同弓乡围绕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总抓手,借此整合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优势,块状发展提高竞争力,开辟了农村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