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场经济的圣地,浙江正遭遇瓶颈,变成重化工业时代的化外之地;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鄂尔多斯民间资金正在成为盲流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推高了房地产价格;进入煤炭领域,推高了煤炭价格,如此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温州资金几近人人喊打。
一方面是民间资金无处可去,另一方面是民间实体经济难以融到资金,以高利贷掉头寸者比比皆是,为高利贷的盛行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笔者与民间市场人士沟通后了解,一些企业已成空壳,不过是借壳贷款的工具,而一些金融机构也察觉到了这一风险,暂停了向特定企业的贷款。
1月30日,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微博上表示,民营经济占有浙江省GDP、投资、出口的60%,却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浙江省在节后立即召开民营经济万人动员大会,提出坚守实体,加快转型,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举措有:实行非禁即入政策,加快构建公共创新平台,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培养创二代企业家,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等。蔡奇随后在微博表态,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引导,但高利贷肯定不行。更重要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宽松环境,使其有钱可赚,而不是让资本去炒房炒钱。
加强对民间金融的引导没有错,关键是建立规则让民间资金有的放矢,其中关键是,让优质的实体企业有赢利空间,放手让民间金融进入村镇银行、信托等规范化的发展领域,逐渐进行市场化配置。资金如水,逐利而行,只要在实体领域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不用挂上胡萝卜,民间资金也会进入实体领域。
浙江民间金融发展之所以三十年无进展,此前主要是因为保护大型金融机构的垄断收益,此后则是保护垄断收益、实体经济遭遇瓶颈并行。
同时,要维护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必须依照法律严厉打击潜伏在高利贷背后的地方豪强、黑势力团伙。
吴英案警示,如果再不厉行市场化的金融改革举措,不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对高利贷的掌控,即便放开民间金融、扶持民间实体经济,草根市场也将九死一生。因为普通的投资者、企业主不得不缴纳形形色色的保护费,潜规则最终将彻底地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使之进入恶性生态循环。
温家宝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
金融为实体发展服务是本质任务。历经数次教训,浙江省政府也在这么做。
1995年金鑫城信社事件后,地方政府被迫善后,意识到政府对地方金融安全几乎负有完全责任,必须“兜底”。当1999年全面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时,地方政府再无异议,积极组织实施,甚至动用警力。2011年地方政府再次介入,以防风险扩大,并且此次明确提出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市场化,以求从根本上铲除高利率、黑社会土壤。
在此关键时刻,有关部门却在舆论汹汹、真相不明、透明度不够的情况下判吴英死刑,而对于背后势力一再遮掩,这哪里是判吴英死刑,分明是把历经三十年才得到的浙江民营经济往西西里模式的深渊里推。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