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结出丰硕成果,这当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利润总额增速两项全省第一”最为光鲜。1月13日,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我市贯彻“转型升级干在实处、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狠抓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新成效。
淘汰落后产能迫在眉睫。为此,我市成立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把任务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具体企业及生产线。如水泥行业,全市列入国家和省里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任务的落后水泥磨机25台,而实际淘汰了32台,提前淘汰7台,超额完成国家和省里下达的任务。
同时,我市完善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形成支持工业大项目建设的政策合力。去年1月至11月,市区共有112个工业项目通过市决策咨询,112个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123.7亿元。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帮助企业协调发展中重大事项、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落实重大项目扶持政策,对首期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的产业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优惠政策。在各种措施的强力推进下,技术改造“双千工程”进展顺利,有18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计划总投资38.32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5.41亿元,前三季度完成投资11.11亿元;列入市重点项目90个,计划总投资148.5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63.23亿元,前三季度完成投资49.31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特优产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去年,我市安排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183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中,属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特种纸等我市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项目达156个,占全部重点工业项目投资额的84.8%,同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开山股份”成功上市。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产业集群融合应用。初步形成了印制电路板、大功率LED、太阳能电池三大特色产业,一批具有一定优势的“领头羊”已成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企业,示范带动和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区域工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日臻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衢州学院、浙江中天氟硅、浙江万向硅峰、浙江中宁硅业为核心层,组建了浙江衢州氟硅技术研究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浙大等高校院所紧密合作,进行专项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为我市及周边地区提供科技服务。一年来,全市组织申报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项目28项,列入省级A类计划9项、B类计划4项;申报省高新技术产品项目21项,列入省级计划8项;申报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12项,获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申报2011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项目8项,被认定为省内首台(套)3项;申报电子信息项目8项,列入省级A类计划3项、B类计划5项;推荐上报第十三届国家专利参评项目1项。截至目前,全市已备案省级工业新产品共54个。
在新的一年里,我市按照“着眼长远、规划10年、启动3年、确保当年”的目标要求,继续统筹谋划市区工业发展空间,控制连片宜发展工业区域,推进工业招商引资,发挥财政资金对工业企业发展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合力打造“工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