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 生产管理 经典案例 企业文化 财务管理 营销管理 领导艺术 信息化 管理茶座

实战手记:应对危机软处理

作者: 时间:2006年11月09日 信息来源:金羊网

    作者:翁志轩

    翁志轩:软家居的设计总监MASCOT公司执行董事一个游离于艺术与现实中的自由人

    如果细心留意的话,大家不难发现,近几个月来,几个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消费市场纷纷陷入了“曝光危机”,“优质”产品形象受到了重创。

    实际上,质量检测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监测督促企业在原有研发、质量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检测结果的发布,向公众展示企业的实力。前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某牌“碘事件”中,此知名品牌三番五次地搬出国际标准和中国民间协会标准等证据,证明其产品的安全性和无害性,在这种局面下,令消费者产生了品牌和国家标准孰对孰错的疑问。而且正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于一个名声在外的大公司尤其明显,其实作为公众和媒体,其本身并不是业界专家,真想知道的是事实的真相,随着公众质疑的不断升级,此品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为自己辩解,直到最后不得以承诺消费者可以退货算有所平息。

    实际上公众或媒体不会因为你不承认,而相信产品的质量,相反一味地遮掩反而会激起人们的好知欲,会令事件愈描愈黑,倒是向公众时刻公布企业的各项新举措,会令各方感到企业解决事件的诚意,“强硬”不应是大牌的作风,与公众关系的和谐才是保证消费者忠诚度的重要基石。

    事实上,知名企业公司没有变,改变的是政府监管机构意识、公众消费者的观念和传媒的舆论导向,过去在这些知名品牌身上,被人为地罩上了一层光环。在消费者眼中,知名品牌的产品等同于质量的“无懈可击”。然而,世间万物本没有绝对的完美,当事实摆在消费者眼前时,不同的公关危机手段将令事件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极端。

    每个企业都应有“未雨绸缪”的概念,“未雨绸缪”有双重意义,一指要避免问题的发生,二指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要作好如何应对问题的准备,当今国内很多企业采取的是游击战的方式,即一旦被相关质检部门及媒体不惜笔墨地曝光其不合格产品后,就马上“老瓶装新酒”,不出几个月,“新品牌”将再次投入市场。然而,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品牌化建设将会督促每个企业都要有一整套危机管理机制,以便对类似突发危机事件作出良性的反应,而这也是考验企业快速反应的重要标准,消费者对品牌信心的建立本属不易,为此,如何“软性”化解危机,变不利为有利,对公众准确、及时、完整地传递和表达信息,将使社会舆论导向朝着企业有利的方向发展。

    

  • 126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