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浙江轻工博览会期间,有幸见到两位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的温州人。他们每天在为叫响民族品牌而不懈努力着,他们的执著让人感动--
朱指鹏:我对康奈充满信心
能采访到两位康奈美国经销(代理)商多亏康奈集团海外发展部的陈小姐“牵线”。10月11日在康奈总部,见到了经销商之一朱指鹏先生和他的妻弟何明海先生。仿佛是老朋友了,一见面,略显清瘦、年过半百的朱先生,便用他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热情地向我们讲起了他的异国生涯,他的那些精彩的创业故事。
朱先生是温州洞头县人,他的父母及亲戚共有56人移民美国,惟有他仍坚持保留着中国国籍,他觉得这很好。刚去美国时,他们夫妻俩起早贪黑为父亲在纽约法拉盛的“朱记锅贴”餐馆打工。父亲每月给他们发工资。干了一段时间他们渐渐熟悉了环境,就想自己“单干”。朱先生跟亲友说要开店卖皮鞋。他的姑妈劝告他,在这里皮鞋生意不一定好做。但朱说:“没事,摸摸就知道了。”原来,朱先生对皮鞋经营早有一套--在国内,他就是开康奈皮鞋专卖店的。康奈皮鞋款式时尚,质量优异,美誉度高,使他萌生把康奈皮鞋卖到美国的想法。2001年一次回国,他找到康奈老总郑秀康说了自己的想法。此时恰逢康奈皮鞋正在启动国际化战略,而且康奈皮鞋已在法国巴黎开出了海外首家专卖店。二人的想法一拍即合。经过一番周密策划,2001年6月8日,美国第一家康奈皮鞋专卖店在纽约法拉盛隆重开业,拉开了康奈登陆美国的序幕。
朱先生说,在法拉盛一带,华人华侨、朝鲜人、马来人、印度等地人非常多,单是温州人就有几万。很多华人在国内时就穿过或听说过康奈鞋不错,所以店一开张就引来了很多顾客。加上价格多在50多美元一双,比美国本地品牌皮鞋多在100美元以上便宜很多,且质量款式也比较适合这个群体。现在他的生意已呈“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势--除了亚洲人,美国本地的白人、黑人都成了他店里的常客,不少新顾客是老主顾们“现身说法”引过来的。这次回国,朱先生一次进货达200多件、好几千双。除了每年两次回中国亲自订货外,平常订货都是由他的妻弟何明海先生通过电话、网络到康奈总部代订、代发货。原来,朱先生在温州经营的康奈专卖店,在他出国后就转由何明海经营了。就这样,在太平洋的两岸,一个姑爷、一个舅爷利用他们的“裙带关系”,共同为康奈的品牌国际化默默地添砖加瓦。
“说实在的,我对在美国把康奈牌子树起来充满信心!条件允许我们会开出更多的分店!”朱先生说这话的时候显得精神倍增;何先生也微笑着很坚定地点头表示肯定。
“我们还经常做广告,在‘大中华’巴士上做,在中文台做,花了不少钱,但对带动市场作用很大。”谈话间,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朱先生饱满的创业激情,那种东方犹太人--温州人特有的精明与勤劳。
沈玲玲:卖鞋不忘维护祖国尊严
与沈玲玲女士见面的时间虽然不到半小时,但她给笔者留下的却是另一番印象:一个深深爱着自己祖国的中国商人。
沈女士是康奈皮鞋美国总代理毛祥调先生的太太,恰好这两天也来康奈总部发货,顺便看看亲友。初次见面,全然看不出她已经过知天命之年,一举手一投足都显露出,她作为“总代理”的非凡气度以及事业的顺利和舒心。
沈女士曾是杭州某幼儿园的一名园长;她的爱人毛先生是温州一个县的人事局干部。现在,他们在纽约和洛杉矶开了几家康奈皮鞋专卖店。她说,最近还将在旧金山等城市开设新店,并逐步开遍全美。目前他的店员除“自己人”外,还聘请了台湾人和中国大陆的东北地区人、广东人为她打工。今年5月,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楼小东应纽约中小企业总署邀请,率经贸考察团访美,还专程到纽约和洛杉矶看望了店主毛先生、朱先生,勉励他们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多做贡献。
沈女士和毛先生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入党的共党员。她说:“虽然我们不在国内工作了,但是在国外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我们没有忘记自己是党培养起来的。”沈告诉笔者,他们在美国《中餐通讯》杂志和美东中文台做广告,广告语就是“中国人穿中国鞋!人在他乡穿康奈”。像沈女士这样一位“准商人”,赚钱的同时还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时刻想着祖国的尊严,我们对她除了自豪和钦佩,还能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