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正是油茶施肥的季节,高枧乡黄殿洋千亩油茶基地里又开始穿越着一些忙碌的身影。11月24日上午,记者随同高枧乡农办主任吴福生一起,来到该油茶基地,感受劳动的气息。 黄殿洋千亩油茶基地是高枧乡推进低丘缓坡开发的一项工程,位于海拔400多米的高山,属于小桐岩村、岩下徐村、青里岙村和外坑村四个村所有。之前,这片山地已经荒废近30年,为加大植被保护、增加农民收入,该乡于2008年启动该工程,并于2009年底种下第一批油茶,并争取到浙江省油茶产业提升项目。 山路弯弯,车子在山间穿行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油茶基地。一下车,就能看到工人们除草的除草、施肥的施肥。郑大业是油茶基地的一位长期管理人员,他告诉记者,每天早上7点多,他们就会来到山上,一直干到下午天黑,趁着现在的好天气,尽早把所有的油茶施上肥。 让郑大业苦恼的是,眼下山上的村民打工的打工、经商的经商,留在村里的没几个,导致工人十分紧缺,一天最多能叫来10几名工人。按照这样的进度,千亩油茶都施上肥的话,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人手紧张,基地负责人之一吴元亭也亲自拿起锄头清理杂草。额头上渗出层层细汗的他说:“油茶种下去,前5年都是生长期,要好好照看,给足营养。” 这些天,外坑村党支部书记郑成业只要有时间,也会来到基地转转,这天他刚好在现场。郑成业介绍说,别看这些油茶现在看起来不太显眼,一旦投产,经济效益不可估量。“林业专家介绍过,油茶是一种常绿长寿树种,一次种植,收获期长达百年以上。同时,油茶也是一种省工省时省本的经济作物,五至六年就能投产。而且,目前茶籽油在市场上也供不应求,每公斤能卖三四元。” 油茶基地的建设,还给留守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以前呆在家里没什么事做,一年下来赚不到什么钱。现在来这里帮忙做事,每天的工钱有70元,听说还会涨一些。”今年60多岁的村民老杨说。 为促进油茶产业集聚化、现代化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高枧乡党委政府已经把油茶产业列入乡里的重点产业。吴福生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帮助村民研发油茶深加工产品,扶持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