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海风带着些许的凉意吹拂着蛇蟠码头,一群远道而来的游客兴奋地跳下旅游大巴车,跑向被潮水打湿的码头,“沐浴”在腥味的海风中。 “咔嚓”作响的是人们手中的相机。带着孩子的父母,被子女搀扶的老人,相约而至的年轻人,纷纷在“海山仙子国,邂逅寄遥篷”的巨幅广告牌前合影留念。导游小姐热情地为游客们介绍着蛇蟠岛的地理风貌和美丽传说,并一再地提醒游客:“岛上的风景比码头要美上一百倍”。 11月16日,记者到蛇蟠乡采访旅游文化建设,恰巧在蛇蟠码头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游客们“有点新意、有点意思”的赞美声中,蛇蟠海岛文化建设的关键词便一跃而出——创意。 走在蛇蟠岛上,小到旅游景区石壁上成群结队的红鳌蟹雕刻,大到野人洞入口处的石窗艺术,到处都有一股子“创意味儿”,哪里都吹“文化风”。在这里,人们可以惊喜地体验到创意文化和海岛旅游的完美融合。 数年来,在蛇蟠岛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探索中,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冲突,诸如旅游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旅游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旅游发展和当地居民就业之间的冲突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苦苦思索的问题。而创意文化产业是一个可以缓解这些冲突并能促进旅游发展的可行选择。 十一五期间,创意文化为海岛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有目共睹。投资1000余万元将230扇制作精美、保存完好的“三门石窗”搬上海岛,集“石窟观光、石文化展示、石窗艺术保护”为一体的“石窗艺术博览园”引得游客啧啧称奇;通过建造“抗倭文化展示馆”,策划大型真人秀表演节目,建立训练营等,使得游客充分领略抗倭文化的奇特魅力;“在水一方”渔韵休闲基地、1500亩生蚝养殖捕捞基地和滩涂滑泥文化主题公园更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据统计,近5年来,岛上共接待游客53万人次,门票收入17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5500万元。 为增强发展后劲,2011年,蛇蟠乡又一次提出延伸三大“创意产业链”。蛇蟠乡党委书记祁玉琰告诉记者:“这一次蛇蟠要把创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各个项目的内涵。一方面加大对旅游景点开发力度,另一方面也推介蛇蟠石雕、工艺饰品、海鲜产品、户外休闲用品等多种旅游商品,更深层次地诠释海岛旅游和创意文化的完美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