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50亩,山地60亩,村民117户、380人,如此不起眼的小山村,靠山不“吃”山,却走出十几个资产上千万元的企业家。是什么让这个小山村迸出如此大的能量?随记者蹲点珠岙镇大马山村一探——
带出来的“老板村”
10月26日早晨,大马山村。
一下车,迎面而来的微凉空气格外清新。眼前是一排排旧房子,木质的结构,石砌的矮墙,弯曲狭窄的小路只能供一人通过,这就是一个十足的破旧小山村。而山下,却是一排排整齐的新民居,一家家繁忙的企业。整洁大气,充满现代化气息。 如此巨大差异,让人一时无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但这里正写满了一个小村“亲带亲、邻帮邻”全民创业的艰苦历程。 “逼出”创业路
“这个村地理位置不错,空气、风景等都很好,是居住的好地方,只是村里很穷。”大马山村的驻村干部施红芳介绍道,很穷,这就是最初大马山村给人的印象。
“山上村自然是穷的,在之前一穷二白的时候,村里年轻人都穷怕了,到处想出路。”村委会主任陈泽郑说,由于穷,周边村一提到“大马山”三个字,就会直摇头。穷苦的山区生活,把一批想做点事情的年轻人逼到了一起。 只有走出去,才会有新生活。于是,年轻人都打定主意,下山。“我19岁就开始上门给人修农具,小到镰刀,大到割稻机,只要会修,就都揽过来。也经常天没亮就出门,晚上九点还在外面跑,有一顿没一顿地过,为的就是赚钱。”陈泽郑平淡地述说着以前的苦日子。而在外奔波的远不止他一人,有的村民在工厂做工,有的跑业务,还有的开车,不胜枚举。 做小工能赚大钱吗?显然不能。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开始思考着其他门路。此时,天台生胶加工如火如荼,自己做生意,自己办厂子。一批批人说干就干。“陈分运、陈泽宽、陈凤妹、陈泽祥、陈泽勤都是第一拨开橡胶厂的人,而另一拨选择了开模具。”陈泽郑向记者罗列了一大串人名,在他眼中,这些人都是好样的,敢闯敢拼。 首批走出大马山村创办企业的陈分运表示,1987年,他毅然丢掉了自己在原山岙乡社办铆钉厂技术员的“饭碗”,选择了自主创业。现在,该村80%的农户都有自己经营的产业。 “我那厂算不得产业,比不上其他人。最初,我心想,其他人都能办好,为什么我不行?本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我也开始小打小闹,探探水的深浅。”陈泽郑谦虚道。和陈泽郑有着相同想法的人都纷纷下山寻求致富之路。创业大部队也应运而生。 互助一家亲
“下山自己干,光有思路,光有激情都不行,还需有个帮衬的人,在自己身边提点提点,那会少走很多弯路,少些烦心的难题。”陈泽郑说,这批下海的探索者就成了后来的创业大部队的坚强后盾。
“想当初,我依靠自己在铆钉厂十二年的工作经验,好不容易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站稳了脚跟。多年的商海经历,我深知没人领队的艰辛。”先富起来的陈分运说,最先下山的人都没忘记大马山村,只要村民找到他们,他们都会尽全力带上一把,或安排工作,或倾囊传授成功经验,或提供资金援助,甚至还为做相同产品的村民提供技术支持。 都说商场如战场,为自己的同行支招,这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陈分运说:“亲不亲,自家人。都是大马山村人,同一个老祖宗,也都为了同一个梦想和心愿,互帮互助都是应该的。” 大马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天海印证了陈分运的话:“第一批先下来创业的陈分运、陈泽良等人带动了第二批人开始创业。第一批创业成功的人给第二批创业的人技术、资金等各方面支持,而第二批也帮助着第三批,如此接力,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如今,走出大山的大马山村民们大多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可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疏远。陈泽郑说他开办橡胶厂时,由于启动资金有限,周转过程中出现困难,曾向陈分运调来资金救急,这份情他一直都记着。 鸿泰液压机械厂老板陈考运说,在外面打拼的时候,大家都保持联系,有困难的相互之间只要说一声,另一方都会给予全力支持和帮助。 “亲帮亲,邻帮邻,这个小山村的老板都是这么帮带出来的,如此齐心着实少见。不然,一个小小山村,哪能有那么多的大老板。”驻村干部叶海清说。 致富不忘村
平日里,大家都忙于各自的事业,但忙归忙,只要村里有需要帮忙的,在外的大马山人都会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
“村民富了,老百姓兜里都有钱了,我们村干部自然高兴。可是村里没有集体经济,不好办事,但是又不能不办,在外的企业老板们都了解我们村干部的苦处,所以只要我们上门,他们都会给予支持。”陈泽郑说。 村支书陈天海告诉记者,不管是办公益活动,还是困难户需要帮忙,这批企业家们都会第一时间拿出资金支助,为村集体做贡献。“这块碑上所刻的就是村里道路建设时,企业家们的捐资情况,有些上万元,有些上千元。无论大钱小钱都是他们对村里的一片心,村里老百姓都明白。”陈天海如是说。 看着破败不堪的村容村貌,陈天海无限感慨,无论如何都要让大马山村的旧貌彻底换新颜。“这不只是我的想法,也不只是村两委干部的想法,这是所有大马山村人心里藏着的共同的梦想。因为这是大马山人的根。” 陈天海告诉记者,这一届的村两委都希望进行新村改造,让大马山村以全新的面貌示人。目前,村干部们已经多次和镇城建办等部门进行了沟通,但是,具体细节还需要深入讨论。“村里的地理位置好,空气清新,有些企业家提出了要建成小型别墅群,这是个好主意,但是,与此同时将面临数目非常巨大的启动资金问题,还需要慎重考虑。”陈天海略一停顿,继续坚定地说道,“但是,我们建设村庄的决心不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