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记者从县城驾车一路向东行驶,沿着乡村平整的道路,经过10来分钟,我们来到了海游镇鲍家村。眼前,一座由青砖灰瓦围墙包围的庄园镶嵌于这绿水青山中,这里的田园风光让人心情愉悦。
这就是位于海游镇鲍家村的三特渔村。是“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乡村旅游示范点”。
车子刚停入渔村停车场,三特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卫东得知记者前来采访,热情地带领着我们游览起这个恬静而又饱含乡土气息的“渔村”。
陈卫东带领记者顺着一条小道,来到观光养殖基地。他说,这片占地10亩的观光养殖基地是浙江大学青蟹设施化养殖基地。
“我们的青蟹也享受着‘特别待遇’,住进一个个为它们量身打造的养殖盒。”陈卫东告诉记者,这是三特渔村和浙江大学合作推出的一种青蟹养殖新模式,采用“一只青蟹、一个养殖盒”的笼养方式,提高了青蟹存活率。
“下雨容易降低养殖塘中的海水咸度,现在给青蟹盖起大棚,保持了海水咸度,可以提高海产品的成活率。”观光养殖基地工作人员黎望林指着头顶上的大棚告诉记者。他还说,再过半个月,他们将在养殖基地投入南美白对虾,与青蟹一同养殖。
活蹦乱跳的鱼虾蟹,味道虽鲜美但不易保存,这些海鲜怎么处理?记者带着这个疑问跟随着陈卫东来到了距渔村1公里外的“海八鲜”生产基地。
原来,这个基地拥有7个冰库(2个速冻冰库,5个保温冰库)和一个QS标准化加工车间。在该基地,记者看到几名工人在一台机器前忙碌着,工作人员王友领指着眼前的机器说:“这台机器是用来切割冰冻带鱼的。冰冻过的带鱼经过流水线被去头去尾,再分拣好统一放置在托盘上。”
“再过半个月,你们再来这里看我们就更加忙了。”王友领告诉记者,海鲜礼包和海鲜干货是馈赠亲友的佳品,随着年底临近,其销售旺季也越来越近了,他们也将更加忙碌。
“现在虽然是养殖淡季,一般很难看到养殖塘中的海产品,但是我们一直不愁没海鲜。”陈卫东说,他们拥有一个总面积达1150亩的养殖基地。早在2005年,三特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端红把周围32家养殖户组织起来,建立集产、供、销为一体的三特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既保证了海产品的货源,又带领了一方养殖户共同致富。
采访札记:“烟销日出不见人,矣欠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诗下的渔翁不知让多少人羡慕。望着“三特渔村”中的一角,拥有50多间客房的住宿楼正拔地而起。“三特渔村”这一家集水产养殖、加工、销售、物流、仓储、休闲、餐饮、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其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