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先手博弈“圈子里的经济”

作者: 时间:2011年11月02日 信息来源:湖州日报

    10月20日上午7时,家住德清县武康镇舞阳社区的李妍,吃完早点,步行两分钟来到舞阳街的K588路公交车停靠站。每天她都在这里坐上开往杭州的K588,到杭州拱墅区的一家科技型企业上班,下午5时又坐这趟班车回武康。

    已经在杭州上班6年的李妍,本打算离开杭州回到德清工作,但自从杭州与德清开通了K588路跨地区的城市公交后,李妍回家乡工作的念头取消了。“家在德清,对于我这样在杭州上班的人来说,确实有很多不便,但有了K588后就不一样了,公司每月补贴200元乘车费。现在我觉得上班在杭州,生活在武康一点也不感到不便。有时,丈夫带着孩子来杭州玩,我们在杭州吃好晚饭,再坐K588回武康,一路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

    在武康开发区一家杭资企业上班的何洁,虽然带的是杭州医保卡,但是他一点不用担心就医不便,因为在德清看病,杭州医保卡一样通用。这种“同城待遇”,已经是这名杭州籍的新德清人实实在在享受到德清融入“都市圈”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样的故事,很多地方会很新鲜,在德清却非常平常。

    今年是德清提出“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概念10周年, 10年来,德清经济社会教育发生了重大嬗变,德清已经成为杭州都市经济圈10多个节点县市中最活跃的县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对此的评价是,德清已经成为“融入杭州”的示范和样板区域。
    副市长周杰评价德清融杭是“推动了‘区域联动’模式,为湖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开了好头,做了示范。”

    

    2010年,德清又在规划、项目、产业、交通、旅游、文化等方面提出实现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目标,一轮全新的步伐正在都市经济的轨道上越跑越快。

    博弈都市经济带来的洼地效应——

    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化,杭资企业成德清新增长极

    产业的梯度转移,利于解决就业,更多牵动的是企业品牌、技术、市场等资源的迁移,这无疑是县域经济与都市圈最希望构建的“产业共生”系统。

    现金流充足,声称在金融危机里“不差钱”的杭州天堂伞业集团,眼下在德清开发区的规模依然称得上一个字:“大”。

    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决定了要整体搬迁之后,德清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去过杭州周边的许多地方,“由于德清在交通、人文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我们最终选择在这里落户”。

    其实,开始也有点担心的,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制伞企业之一,“天堂伞业”在全国就涉足了5000余家商场、 700多个市场和550家专卖店。

    

    但是,这几年德清当地的物流产业发展很快,许多杭州的物流公司都在当地增设了分支机构,浙北地区最大最深的内河航运物流码头也建在了德清新市。“这加快了让我们进入德清的速度。”“天堂伞业”公司负责人笑道。“华丝”,这个德清最大的服装企业,许多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下单的“宠儿”,这个连“ISSALONDN”、“SAVAGE”都喜欢把设计从本部“搬”来的德清华丝纺织有限公司, 10年前投资5000万元从杭州下城区搬迁到德清。

    如此眷顾德清,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沈维龙表示,看重的就是德清良好的投资环境、健全完善的产业链以及低成本的土地等因素。

    雷甸镇,与杭州塘栖一河之隔。

    招商引资大戏唱响后,这里成了德清最先登陆杭州的桥头堡。近水楼台的优势,让雷甸成了杭资企业新的资金“洼地”。

    “在工业经济上,以前雷甸主要侧重缫丝和轻纺企业,现在轻工机械类占到了70%,大部分是杭州过来的。”

    “杭资企业的进入,雷甸镇的外来人口几年前就超过1万人,不少农民仅出租房子,一年就能收入4万至5万元。”

    雷甸是德清“融杭效应”的一个缩影。现在,德清临杭的7个乡镇纷纷借势而为,狭长的100多平方公里的临杭线上掀起了一轮新的产业建设热潮。

    就在10月17日“2011德清融入杭州活动月”开幕式上,县委书记王勤自豪地向外界宣布,从2002年至今,落户到德清的杭资企业576家,总投资达到368.71亿元。今年1至9月,新引进的杭资企业30个,占全年新批项目数的56.6%。

    这些杭资企业大都与德清的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型纺织等主导产业有关,在带动产业结构重新洗牌的同时,也壮大了德清经济实力。

    相关部门的统计称,德清规模工业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杭资企业,杭资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这无疑是德清最希望构建的“产业共生”系统。随着都市圈内分工合作的日益深化,在不同的利益体之间,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形成一种共生体。而这样的共生体,将会促进内部或者外部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杭州都市经济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主任周开疆介绍,自2007年5月,杭州、湖州、嘉兴和绍兴4地正式启动共同构建都市圈以来,德清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在跨行政区域间融合方面的屡屡创新,已成为“融杭”的先行区、示范区和样板区。

    博弈都市经济带来的口袋效应——

    生产发展要素滚滚而来,接住的有比资金更贵的

    武康、乾元等7个乡镇,约100多平方公里与杭州接壤,各乡镇如同一个个大“口袋”,迎接着从杭州流出的各种要素。

    不仅仅是资金,更多的是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经营新理念。张开“口袋”迎接来自杭州的发展要素,成了德清县临杭乡镇许多干部、企业家的必修“功课”。

    “每个星期都要去杭州,看看是否有项目可以引进。”禹越镇工办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到杭州10多分钟的路程,商务成本很划算。既能承接各种要素,被吸引的还有许多大企业。

    在不久的将来,每个浙江人的数字化生活方式中,都会烙上德清的印记。因为,下渚湖畔,美丽的德清科技新城内,招来了地理信息技术的“金凤凰”——浙江首个地理信息产业园。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鲍伟民说,浙江要做地理信息产业的“老大”,就要建一个国家级的地理信息产业园,集聚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如卫星遥感、定位导航、物联网等延伸产品。

    

    为将其引进家门,德清人和富阳、临安、余杭等杭州辖区内的区县进行了最为直接的PK。最终,凭着与杭州城“无缝对接”这一不输于杭州区县的区位特点,加上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惠的招商政策,使众多的地理信息技术的行业龙头对德清科技新城格外青睐。

    这个地理信息产业园,远期规划用地2000亩,计划按照1年起步, 3年初具规模,5年建成的发展目标,将完成投资100亿元,引进和培育各类地理信息企业100家以上,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年利税30亿元,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地理信息产业东南集聚高地,成为地理信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杭州开元旅业集团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重量级”,在雷甸投资了新型建材工业项目后,又拿出3亿多元,一口气在县城武康吃下10万多平方米的“余英坊”,大手笔经营娱乐餐饮与文化旅游,全力打造“杭州后街”。
    杭州银行看到这么多杭资企业在德清创业,今年也到德清开出了支行……“财商”引进让德清经济增添新引擎,“智商”入驻让德清企业如虎添翼。

    3年前,德清浦森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森权得到一个信息,全世界只有法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建造的“海上超级冷冻车”要在中国制造,需要配套的隔热材料。

    “浙江大学这个高级人才云集的近水楼台帮了我的大忙。”从在企业设立实验室起,浙大王利群等4名专家就在德清与杭州之间为提升产品技术奔波,路程近,很多实验数据,企业没法做的,就回杭州做。一年后,研发的“新型隔热材料和高性能船用高分子绝热材料工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

    夏森权说,浙大的技术,使我们的产品进入了世界尖端产业系列,也完成了企业的升级,这是人才的功劳啊!

    德清科技新城副主任陈建伟多年从事人才引进工作。他说,相对于资金、项目不断进“口袋”,让德清人受益更多的还是智力。借助省城高等院校所众多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德清借“外脑”发展有了自己的模式,如今,浙大先后在德清设立了科技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实践基地等,德清企业在家门口完成了借“智”登高,到去年,德清与浙江大学合作项目累计有170多项。

    而科技新城更是为一批人才提供了大舞台。他告诉记者,目前,科技新城入驻的10个项目背后,几乎都是博导、博士,或者海外留学归来者在实践。如此高端人才在德清创业,必将引发更多志同道合的高端人才进入德清。他们创造的财富与价值,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所能概括的了的。

    博弈都市经济带来的共生效应——

    关联度越来越高,同城待遇不断扩大

    在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过程中,交通融入带来的效应是两地群众感受最深的。

    2008年初,国内首条跨地区的城市公交K588在杭州与德清间开通,让德清和杭州的市民切身体会到了德清与杭州的距离,也拉近了两地的“心理距离”。

    市民每天都可以在杭州武林门北和德清汽车总站之间往返,小小的一辆公交车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快捷。

    距离的拉近,也促进了两地旅游业的发展。莫干山景区成功入选“2009年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莫干山、下渚湖两个景区纳入湖州“世博之旅”精品路线。今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又把德清作为分会场。去年,杭州到德清的游客达165万人次,德清前往杭州的市民超过50万人次。

    “同城待遇”的辐射越来越明显。走出杭州,市民持有杭州医保卡,可以到德清定点医疗点看病买药;同样,德清的市民也可以去杭州定点医院享受杭州市民的就医待遇。杭州市民凭市民卡在德清旅游门票打折……

    而1000多名在德清的杭资企业家用上了杭州的同城市话;余杭的小灵通在德清任何地方都能拨打;德清的一些住宅小区,操着杭州话的市民越来越多。

    至于每天都需要的饮食消费那就更密切。

    每年70%的生猪与40%的家禽供应杭州市场;

    每年80%的青虾、黑鱼、龟鳖、白鱼特种水产被杭州市场消化;

    在武康的吃喝玩乐中,杭州人每年至少在亿元以上……

    德清县发改委一名副主任表示,德清定位“杭州北城”,让杭州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杭州新规划的“二绕”已经定下将穿过德清大半个县,地铁也将在德清设站,发展大交通让德清多了吸纳杭州各种资源的机遇与福祉。

    而在每年都举办的“德清融入杭州”主题活动,桑叶龙、轧蚕花等德清民俗的表演让杭州市民饱受眼福的同时,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知晓度逐渐扩大。

    这些背后,都是两地政府努力的成果。杭州都市经济圈协调会办公室副主任徐文霞说,杭湖嘉绍的13个节点县市都有不少创新动作,尤其是德清,许多新举措,都创造了都市圈建设发展的“德清模式”,融入,不仅仅是壮大,更多的是共生共荣同谋。

  • 80人
  • 0人
经济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