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阴 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而是真正的沉到基层;不要走马观花式的,而是带着真情融入。这是我到健跳镇梅山村蹲点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走进乡村,住入农家,发现与农民交朋友并不难。他们是如此信任记者,喜、怒、哀、乐都毫不保留地向我这个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倾吐。 在养殖塘边,我分享着养殖户向我讲述一年纯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时,那种丰收的喜悦;同样,我也了解了他们的痛楚和期盼。他们告诉我,3户养殖户,今年买到了坏的蛏苗,其中一户原本一年光蛏子销售额就可以达到17万元,今年却只有1万。这一年的辛苦白忙活了不说,可能还要亏几万。还有一户施错了肥料,整塘的虾因缺氧而死。对于这些意外,他们求助无门,希望记者帮忙报道一下,给其他养殖户提个醒,以免惨剧再次发生。他们说,养殖青蟹,现在最担心的是市场上一些不法贩销人员贪图利润,倒卖外地青蟹冒充三门青蟹,不但拉低了售价,而且砸了三门青蟹的牌子。 夜话家常,老人们忆苦思甜。种改养后,这里的农民远离了田地。特别是老人,完全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脱离出来。每人每月60元,村里每年还分2000元,这是他们活了大半辈子想都没想过的好事。几乎每个老人都在感叹政府的好。一位阿婆告诉我,她住老年公寓,2年的电费才100元,不用砍柴、不用挑水,每天看看电视,跟其他老人聊聊天,日子就过去了。对于节约的老人来说,这点钱已经够他们日常开销,不再需要向子女伸手了。同时,他们最担心的是健康。巨额的医疗费用始终是他们心中的痛,“生不起病”是他们最大的感叹。 村民都比较安于现状。对大多数正值壮劳力的村民来说,平平安安过小日子就是他们的心愿。当然,培养好下一代,是他们最大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