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衢州市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正式挂牌。
置身于“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金秋十月,回顾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的19年历程,我们发现,这既是衢州工业发展的缩影,更凸显了衢州“工业立市”的辉煌成就。
向东向南拓空间
1992年9月,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呱呱落地,开始走沿海开放城市发展模式,也翻开了衢州这个传统农业大市发展工业经济的新一页。
空间是什么?是腾飞的平台。历届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在宏观上科学准确把握开发区发展方向的同时,开拓不止,不断为开发区搭支点、筑平台。
1992年9月28日,我市划定市开发区4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短短11个月后,又为市开发区新增商贸区,规划范围扩大到8.5平方公里。
2002年3月,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开发区新的发展空间问题,明确“东扩西控、一区三园、统一规划、加快开发”的方针,决定集中力量跨乌溪江向东扩展15平方公里。
2003年4月,开发区与元立集团签订炼钢、轧钢异地技改项目的投资协议,设立金属制品加工园区。
2010年,开发区跨乌引干渠向南发展,建设衢绍山海协作示范项目,开发区规划总面积扩大到32平方公里。
今天的开发区,已经拉开大框架,成为衢州吸纳外资和集聚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
荟萃人才创新业
要把决策者描绘的蓝图立体地呈现出来,实现工业腾飞,更需要人才——从开拓者、创业者,到高层次管理团队、技工人才,还有成千上万的施工者、农民工。
自第一代开发区人挖下第一铲土开始,一批批薪火相传的建设者,一群群满怀激情的创业者接踵而来:
叶新华,2003年带领创业团队在城南一片低丘缓坡上,建起了年产300万吨钢的大项目,“衢州元立”的循环经济走在全国行业前列,并成为我市第一家年销售额超百亿的民营企业。
曹克坚,2004年带着开山集团入区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人才自主创新,实现了对传统空气动力机械产业的高端化改造,产品实现了与国际大企业的同台竞争,开山股份成为市本级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汤炎,美籍华人,当今世界顶尖螺杆压缩机专家,2009年5月加盟开山集团,去年入选国家第四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和浙江省第二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推动“开山”朝着“五年内世界一流、十年内世界顶尖”压缩机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迈进。
陈启明,台湾人,自2005年来衢发展旺旺集团投资的“明旺乳业”,短短5年时间里,成为目前衢州最大的乳品和饮料生产基地,产值从2006年的4.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5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
还有法国阿尔诺维根斯等一批批带来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理念的国际化团队,全面提升了开发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门类齐全的技工人才,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施工队伍抗酷暑战暴雨,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突出业绩;周边农民群众既以自身行动支持着园区的发展,也享受到了开发区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不断攀登新高峰
19年来,几易其人的开发区领导班子,始终秉承“不断攀登新高峰”的理念。
新高峰即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高新化”,开发区推进转型升级、产业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经济生机勃勃:
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有规模以上企业48家,2010年产值186.7亿元,占全区七成以上,其中金属制品深加工企业16家,产值130亿元,占全区“半壁江山”;空气动力机械企业7家,产值44.93亿元,占全市的88%,空气动力和掘进装备制造产业占全国市场超六成,是国家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世界级螺杆压缩机生产基地。
三新产业迅速崛起。新能源产业培育了目前国内最完善的光伏产业链,为省级光伏产业基地,集群初具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长40%以上;新材料产业形成了碳纤维、氧化锆、新型制冷剂、新型聚氨酯、氟材料等国内前沿项目群;新光源产业从三基色稀土荧光粉、节能灯,到LED支架、LED封装、大功率照明器具,新产业集群初现。
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威盛科技”等高密度多层互连线路板、3D眼镜、数据线等项目相继落地,电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轻工产业稳步发展。依托衢州良好的生态资源,引进了旺旺集团、康师傅等一批国内著名企业的投资项目;以240万张牛皮加工能力位居国内第一;描图纸、液体食品包装纸走在行业前列……展望明天更美好“计划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工业增加值175亿元,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税收42亿元;实现主导产业集聚度超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40%。”在国家级开发区挂牌前夕,市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常青,充满信心地对未来5年进行了规划。
徐常青说,“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将以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提出建设一个现代产业新城的要求,以“产业新城、千亿新园、和谐新区”的目标,加强战略规划研究,进一步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招商,着力培育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设计研发、信息咨询、科技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以及生活性服务项目;大力推进开发区的扩容、提升、增效,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绿色产业集聚区、科技引领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新兴区、体制机制创新区、和谐宜居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