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顺手掰下一颗玉米递给客商,龙泉市岩樟乡何坑村村委主任季正元连忙叮嘱说,“这是可以生吃的水果玉米,口感香甜,但你可得慢点吃。因为我们这里是水源地保护区,绝对无公害,搞不好在这根玉米顶端,你一口会咬出一条虫来。”
在这50亩玉米园旁边,300来亩的高山四季豆绵延铺开,将白墙黛瓦的数十幢民居围裹在层峦叠嶂中。今年以来,这些蔬菜一律杜绝高毒农药,全部施加有机肥。让村民们惊喜的是,实行这样的生态集约种植后,村庄更漂亮了不说,留在村里的人少了一半,四季豆种植面积却多了一倍。而且每亩增收了250公斤左右。
今年3月,岩樟溪水库正式投入使用,整个龙泉市区1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全部取自于此,包括何坑在内该乡8个行政村被列为水源保护区。其中,一二级保护区内不得复垦,不得砍伐森林。所有保护区必须全力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面源污染。
乡长周建敏说,这就意味着之前那种粗放式农业生产必须“为水让路”。为此,今年该乡顺势升级,推行集约性生态农业,在“让路”中走出水清民富的新出路。
今年年初,该乡就搞起土地流转,将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的零散耕地集中起来,建成了1050亩“四季豆精品园”。在这片精品园上,农户或者以土地租金入股合作社,或者返租自己种植。但是全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上市,严禁高毒农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推广有机肥。
农民季水林今年种了10亩四季豆,收益超过6万元。季水林说,现在有了自动杀虫灯,杀虫不要人管。有了微蓄微灌,浇水只要扳一下开关。乡里还有专门的农技员,时常会到田里来指导。“以前累死只能种五亩,现在轻轻松松种十亩。与之前自己种水稻相比,现在每亩田至少多收入3000元。”季水林说。
在高收益的带动下,岩樟乡其他村庄主动提出“建立精品园,保护水源地”申请。而冲着“水源保护区”的名头,在今年四季豆采摘旺季,10多位客商抢着先付定金,给出最高收购价。
周建敏说,“水源地保护区”现在可是“金字招牌”。这段时间,该乡正在抓紧注册“水源地”商标。三到五年后,全乡海拔600米以上种蔬菜,600米以下种茶叶和中药材的统一规划一定会全面实现。
-短评
生态建设的含金量
保护环境是否一定就意味着要以牺牲发展为代价?龙泉市岩樟乡用“为水让路”让出的生态效益,响亮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而在此之前,村民的误会不断。刚开始成为水源保护区的岩樟村民们抱怨之声此起彼伏:大家赖以发家致富的手段似乎都要被堵死了!但是在破釜沉舟中走出新路之后,大家发现,原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水不仅更清了,耕作也更轻松了,收益反而更高,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清晰呈现了出来。
这足以说明,生态建设其实有很高的含金量。最好的生态环境其实就是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岩樟的这条新路,同样也可以给之前我们屡听不鲜的“为了生态,拒绝项目,牺牲税收”的事例一个新的解读:如果将生态承受力也视为机会成本的话,那么今天拒绝某个项目,其实是为了让这些机会成本日后产出更高更好的效益。
在当前全市正在努力发展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岩樟的做法极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