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帖药方”救活一家企业
——看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如何转型发展
7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采访,一派如火如荼的生产景象顿时呈现在眼前。
今年上半年,在全国汽车销售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共销售汽车近4000台,实现销售额2.1亿元,上缴税收3525万元,一举成为全县纳税冠军。
可就在两三年前,这家引进企业还处在连年亏损的困境,生产经营可谓举步维艰。这场漂亮的“翻身仗”,他们是怎样实现的?
“调整产品结构,引进外智外资,健全营销网络,依靠这三帖‘药方’,公司才得以起死回生。”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道良的回答,解开了记者心中的这个疑问。
“药方”之一:力调产品结构
2003年,永源汽车由路桥落户健跳。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司顺利投产。可就在公司上下准备大干一番时,市场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那个时候,每年汽车的销售量不到1000台,不但赚不到钱,还要亏损上千万元。”时至今日,王道良说起当时公司的处境,仍然显得有点沮丧。
生产出来的汽车为何卖不出去?公司内部反复进行研讨,并组织人员走访市场,最终得出结论。“当时生产的车型、质量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得到顾客青睐。”王道良介绍说。
经过市场调查后,公司作出调整产品结构的决定,并从改变车型入手。2007年,公司全面调整,投入8000万元资金开发符合欧四尾气排放标准的新车型。新车型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反复改正的过程,但最终在全公司上限的努力下,成功开发。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眼下,该公司在销售越来越红火的情况下,没有放慢对新能源汽车与微型面包车的研发步伐。
“药方”之二:巧引外智外资
新产品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支撑是技术力量。作为汽车行业“新秀”,永源汽车如何集聚起应有的人才优势?王道良说:“2007年的那次调整,是我们公司的决战之举。如果不成功,公司就将付诸东流,所以我们志在必得。”为此,公司不但引进日本汽车专家,还找了意大利的一家设计公司合作设计新型车。
说到研发的过程,王道良显得有些激动。他说:“我们大概进行了5次设计,精益求精。”
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永源汽车走出了一片新天地。2009年3月,经过漫长14个月的努力,新型车A380终于下线,而且也获得广大顾客的喜爱,销量节节攀升。
去年该公司与美国ZAP公司进行合作,成功引进外资,研制了自动档车型,并生产问世。另外,他们还将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设计,预计明年年底产品能够下线。
“药方”之三:苦建营销网络
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近年来,永源汽车不断健全销售网络,全国各地销售网点从原先的七、八个,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个,而且在国外也拥有了一定市场。
王道良介绍道,市场知晓率是产品销售的前提,那时,公司没多余的资金投入广告,无奈之下,只好组织十几个人,开着3辆新款汽车,往全国各地跑,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发展销售网点。
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虽然“笨”,但很奏效。经过5个多月的努力,永源汽车在全国各地发展了50多个销售网点。目前,该企业在全国范围已拥有一级经销商100个、二级经销商200个。
除国内市场,永源汽车也一直探寻国外市场。2009年,永源汽车生产的4个型号车辆,顺利完成碰撞、车身强度、冷却系统等30多项严格试验,获得海湾GCC认证证书。这标志着,该公司产品已满足海湾地区对车辆的特殊要求,具备出口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7国的条件。如今,永源汽车已在埃及、尼日利亚、墨西哥、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多个国家销售,在国外已建立10多个销售网点。
除此之外,永源汽车还在北京建立首家4S店。“接下来,我们将在全国各地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打造服务营销的一体化工程,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王道良表示。
记者手记: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要有新思路。永源汽车已经有了一定的销售量,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开始从注重外在向注重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转变,由数量增长逐步转为质量增长,切实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企业还扩大营销网络,推行稳健而坚定的国际化战略,为扩大销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