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粗略估算,全国中小学生约2亿人,如果一年的校服分春、秋两套,一套150元,这就衍生出了一个价值600亿元的巨大市场。在我国,这个市场存在多年却并不规范,也不完善。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服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也逐渐提高,校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校服外观设计不美观,文化内涵少,合体性差,受欢迎程度低。典型案例是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参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时,北师大二附中的同学们穿的校服,确切地说是那套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引爆了网友们对国内运动校服铺天盖地的吐槽,普遍认为“丑到爆”。这种国内普遍采用的校服样式松松垮垮、墉墉懒懒,甚至分不出男女,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校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压抑了绽放、个性发展,不利于将来良好形象的养成。 2.校服做工粗糙,质量堪忧。过去校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采购,而学校基于价格等因素大多选择一些小厂,这些厂的管理不规范,工艺落后,机器设备也相对落后,很难生产出优秀的产品。近几年,由于社会对校服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校服的采购由单一采购向教育部门集中招标采购过渡,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等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服的生产多倾向于本地企业,很难向全国市场开放。czcl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