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中国经济的八大迷思

作者: 刘遵义 刘麦嘉轩 时间:2011年07月07日 信息来源:中国企业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至2010年间,中国的实际境内生产总值(即一般简称GDP)从3040亿美元冲破6万亿美元大关(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超过二十倍。现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在过去的三十三年间,中国的实际境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长,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

    中国能够在这样长一段时间维持如此强劲的经济增长实属史无前例的。香港《信报》发表了《中国经济的迷思与现实》的文章,深刻分析了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应该做出的调整;以下为文章观点摘选:

    中国经济耀眼的成就及其持续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全球的关注。然而,国际间对中国经济的情况仍存在着诸多误解和迷思。

    按序探讨以下最常见的八大课题,希望借此消除人们对中国当前经济的一些迷思:

    (一)人民币被低估。人民币的汇率经常被指是低估了,而且还是中美双边贸易失衡的罪魁祸首;有些人甚至认为人民币应大幅升值40%。

    在2005年之前,我们很难找到可证明人民币被低估的实证,而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已升值超过20%。现时,中国正向内需拉动式的经济转型,对全球贸易顺差只会是过渡性而不会长期维持下去。如果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国能够保持国际商品与服务贸易大致平衡,人民币汇率就不应被视为存在低估或高估的情况,因此也就不须要作出特别调整。

    (二)中国的贸易顺差导致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而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则被指为2007-09年间全球金融危机的主因。

    美国自1997年起已录得庞大的对全球贸易逆差,远早于2005年中国开始录得显着的对全球贸易顺差。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不可能是增加全球流动性,进而最终触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收支失衡根源。由于中国贸易顺差是近年才出现,若要将欧美资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罪名加诸于中国贸易顺差,未免是太过牵强吧!

    (三)中国经济增长极度依赖出口。面对出口大幅下滑,中国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能力备受质疑。

    事实却是,从过去几年的经验,以及1997-98年东亚货币危机的情况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依赖出口。国际贸易过去一直以至将来都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影响,但它并不会是决定性的因素。

    (四)中国和东亚经济不能与欧美经济脱钩。因此,欧美经济衰退,中国和东亚会同样陷入衰退。

    然而,过去几年的实证数据显示,中国和东亚经济已在某种程度上与欧美经济脱钩。即使欧美地区经济衰退,中国和东亚经济仍有能力以较稳健的速度保持增长。

    (五)中国家庭储蓄率过高。这被指是导致中国出现储蓄高于投资,继而造成贸易顺差,进一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

    实际上,中国家庭储蓄率并不是太高——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华人家庭储蓄率相若。但境内储蓄率(包括企业与政府的储蓄)则可能偏高。

    (六)中国经济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劳动力短缺会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中国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力至少要到2030-40年间才会逐步消失,届时无技能的初入职阶级劳工的实际工资才会开始上升。

    (七)全面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要是中国仍然实施资本管制,人民币便不能在国际贸易中作为交易货币。

    一种货币是否能够作为国际贸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取决于该货币在交易双方的认受性。如果一种货币有其他的潜在用家,它即具备认受性;如果发行这种货币的中央银行承诺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会向它们赎回该货币或将该货币兑换为其他货币,则该货币的认受性就更高。因此,解除所有形式的资本管制并不是跨境交易采用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的必要条件。

    (八)中美经济实力旗鼓相当。全球经济目前由中美两国(G-2)主宰。

    这种说法显然与现实情况相距甚远。中国的经济实力相信要再过数十年时间才能追上美国。中国的境内生产总值大抵会在十五年内赶上美国,但中国的人均境内生产总值要达到美国的水平,则可能还需要再多二十至二十五年,即是要到本世纪中。中国经济在其他重要领域,例如在创新能力方面,仍处于落后地位。

    作者刘遵义是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麦嘉轩是毕马威中国合伙人。

  • 45人
  • 0人
经济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