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能买到一包盐算是一种本事。
3月18日,再说买盐则只算是一种笑谈。
3天时间,食盐销售从峰顶跌落到谷底。
3月18日,离“盐荒”事件发生后不到72小时,我县盐市已趋于平静。但这平静之后是否会另起波澜,再次引起新的一轮“抢盐潮”?大量销售的盐会不会造成超市、店铺的盐出现大面积滞销?又会不会引来一次“退盐潮”?本网记者再次对我县盐市进行跟踪调查。
记者调查:我县进入后“盐荒”时代,销量减少,但未现退盐潮
在县内各大超市一些盐的专柜上,堆放着大量的盐,可谓是货源充足,与前几日的盛况相比,眼下则要冷清了许多,购买食盐的市民寥寥无几。与之相应的则是这些天盐销售情况并不特别理想。这是记者从各超市观察到的最新一幕。
“平常每日盐的销售一般在200至300包间,但3月18日之后,每天销量只有100包左右,要少一半,腌制品销量也回归正常。”
好又多超市一名负责人还透露,由于那几天购买量太大,而人均食盐用量有限,这几天盐的销量一直呈“低迷”状态,这种情况估计将持续3至5个月。因为对这种形势有充分预料,超市对盐的供给都是按需储备,并不存在库存过多和滞销问题。
三江购物的情况要比好又多相对理想,截止3月21日下午4点30分,该超市当日共销售食盐107包,比平常每日80包要多一些,但该超市工作人员表示,与3月17日超市单日卖掉100箱食盐相比,这点销量显得微不足道,而且预计下一阶段,每日销量还会进一步减少。
食盐的销量将持续减小,并维持一阶段,已成为各超市的共识。县盐务局副局长郑翔尹介绍说,一个人平均每年用盐量在5公斤左右,我县每年用盐量一般在1300吨,从3月16日至21日,县盐务局从市里共调拨260吨食盐,再加上原有库存,累计已超400吨,完全够市民正常使用几个月。这次“抢盐潮”实际上是把此后数月的用盐提前购买了,但由于盐有较长保质期,对市民生活、超市销售影响不会很大。
“当年非典、汶川地震时期,都曾出现过局部抢盐事件,但没有这次来得厉害,不过我们都做了针对性部署。”郑翔尹透露,由于前期供盐分配不是很均衡,主要集中在城关地区,这两天乡镇一些个体经销户前来订购的不少,盐的销量不减反而有所略增。
郑翔尹的话在六熬万家华联超市得到验证,据该超市一名导购员透露,从3月16日开始,该超市的食盐销量就有所增加,要比平常好,更没有滞销现象,当地市民似乎没有受到谣言特别大影响,出现抢购。
相比其他地区“盐荒”时出现的高价盐,我县情况又是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物价的戴立新党委委员。他告诉记者,3月16日出现“抢盐潮”时,曾接到过举报电话,说有人在市场上哄抬盐价。他们进行了现场检查,由于当时被举报的店铺盐已销售一空,无法确定真伪,而在此后盐务局配给大量食盐后,我县盐价始终保持平稳,没有出现高价盐这一现象。
在全省各地陆续上演的“退盐潮”记者也对几个超市进行了调查,但我县并未发现这种情况。
三江购物的工作人员表示,在3月17日,超市就对购盐数量进行了控制,每个顾客只能购买5袋,此后又改为限购为2袋,价格也未上提,市民购买整体数量不多,而食盐又是生活必需品,可能是没有造成退盐潮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当初的疯狂,转变为如今的平静,抢盐风波已平息,但依旧值得我们关注,为何一条“盐荒”的小道消息,便让大家陷入一片慌乱?乃至在短短几天内上演这样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再危“盐”耸听,做到不谈“盐”色变。
其实细细想来,我们缺的不是盐,缺是的知识、理性,是我们的集体浮躁。抢盐风潮首先展示出民众科普知识严重缺乏,既对核辐射知之甚少,也不了解食盐的产地、用途、现存情况,只凭借着道听途说,轻信谣言,就断定食盐有防范辐射作用,乃至最后一哄而上。
抢盐风潮同样也展示出我们社会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力、判断力。当外界信息潮水一般涌现时,很多市民没有去做任何调查,甚至不屑思索一分钟,最终愈演愈烈,乃至出现无序而疯狂的抢盐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