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区委区政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决定对余杭经济开发区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并围绕“提高临平副城首位度,打造余杭经济增长极”这一总体目标,实施三年振兴计划。
回首三年前,开发区面临体制机制不顺、资金压力大、园区面貌差、产业定位不明、征迁秩序混乱等诸多矛盾,通过借综合体制改革的“春风”,三年来开发区一直坚持大征迁、大招商、大建设、大平衡、大发展,逐步理顺了各种关系,明晰了产业发展定位,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三年的努力,一个定位科学、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环境优美的开发区逐步形成。开发区产业集群已初步成型,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已集聚了瑞士诺华、法国赛诺菲、美国礼来等知名医药企业,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也都具备了一定规模的龙头强企;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省级开发区排名从33位跃升至第9位,再次跻身省级开发区10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大产业夯实经济发展支撑,开发区内8家企业被正式列入上市培育对象,而于2010年11月23日率先在A股上市的老板集团更是实现了余杭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与此同时,资金大平衡也使得开发区迈向健康有序运营。一个从传统工业园区向现代经济区完成初步转变的开发区正昂首向前。
解放思想 综合改革开启新征程
2007年底的综合体制改革拉开了余杭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序幕,新的开发区班子带领一支全新的团队,满怀改革激情,开启了一次艰辛的征程。
开发区的改革是对体制、机制、规划、用人、用工、分配等方面的重大综合改革,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2008年1月2日,开发区新班子正式到岗后,用一个月时间办好交接、选好队伍、理顺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
改革与创新促进发展,但改革创新并不容易,尤其涉及到体制改革。事实上,自1993年成立以来,开发区历经多次机构合并和变动,组织关系、人员关系已相对复杂,要改革必须找准突破口,果断干脆。对此,履新的领导班子先对下属9家公司的体制进行梳理整顿,涉及的人员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与此同时,设立城市管理中心,将园区内市政、环卫、绿化等工作推向市场,实现企业化运作,进一步提高了园区城市化管理水平。新组建的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承担园区内基本建设、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和投融资任务,是推动开发区融资实现市场化、多元化、多样化的有益尝试,为开发区顺利运作奠定了基础。